第73章 当年之事

霍璋显然也没想到宋晚玉就这样哭了,顿了顿,连忙伸手给她递帕子。

宋晚玉抬手接了来,还要红着鼻子与他强调:“不是我想哭,是......”是眼泪自己掉下来——这种话说出口的话,实在是有些太羞耻,宋晚玉顿了顿,到底没有说出口。

反到是霍璋,就像是心有灵犀一般的接了她的话:“嗯,不是你想哭,只是眼睛有点红。”

宋晚玉听着这话,不免也觉妥帖,羞恼中似也生出些喜欢来。

待宋晚玉擦过眼泪,两人并肩往城外走去,才走了一段便见着搭在路边的粥棚。

洛阳城被围数月,从上到下都已断了粮,城中百姓家里更是没什么余粮。故而,这些日子许多百姓都是排着队在城里各处的发放点领粮食。

前头粥棚便是其中一个发放点。

百姓们都排成长列,眼巴巴的瞧着里头发放的粮食和粥。

不多,约莫也就是一人的口粮罢了,要是换个胃口大些的只怕都不够饱的。可这些百姓仍旧是排着队,眼巴巴的瞧着,生怕轮不着自己。

宋晚玉也不由顿足,多看了几眼,叹了口气:“当年的洛阳多繁华啊,城里的人各个都是衣着光鲜,没有不说洛阳好的。连末帝都丢下长安这个帝都不住,独独喜欢住在洛阳......”

只是,如今的洛阳城里却已无当年繁华,反到是处处荒凉寂败,连这些城中百姓都为着这一点口粮而站在街头列队吹冷风.....

怪不得书上都说战乱害人,果是如此!

宋晚玉难得的在心下感慨了一回,忍不住便又与霍璋说起自己的想法:“我瞧发的粮食也不多,这要是家里拖家带口的可怎么够?”

霍璋却道:“如今粮食不够,只能如此了。”

若是换个其他人,这般解释便也够了,可霍璋想了想,还是仔细的与宋晚玉说了:“眼下这些粮草秦王令人都是从长安与河北各处运来的,但这边人多,总是不大够。而且,马上就要入秋了,这种时候最要紧的是留些做种粮。若是错过秋种,那么,一直到明年春夏,这里都得要缺粮。”

宋晚玉听了,很快便也明白过来,微微的叹了口气:“怪不得都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便是我们打了胜仗,受苦的也都是这些百姓。现下都已这样难了,等到入秋入冬,还不知能不能熬到明年春夏呢。”

这话,也就宋晚玉敢这样直接说。

霍璋有些想笑,侧头看了看宋晚玉,话未出口便又忍不住的也跟着叹了口气,然后微微点头,安慰起宋晚玉来:“这也是没法子的。不过如今天下一统,这些百姓的日子总会一日日的好起来的。便是这些洛阳城的百姓,若是赶着这回秋种,熬到明年又是一次丰收,到时候就好了。”

宋晚玉原也不是伤春悲秋、长吁短叹的性子,很快便又重新振作起精神来,重又抬步往城外去。

只是,抬步路过那些排队领粮的百姓时,宋晚玉还是忍不住的在心里想了想:回头还是要与二兄说一说这事。她名下也有许多庄子铺子什么的,指不定也能挤出些粮食捐出来给这些饥疲交加的百姓。

当然,这事现下也就只是一想,宋晚玉也不好意思与霍璋直说,便转开话题说起其他来。

霍璋便也与她说了些青山寺的事情。

如今已是将要入秋,洛阳城边的山上却仍旧是郁郁葱葱,两人自山道往上去,迎面的山风和煦,带来山里林木与土壤的清新气息,也带着满山的春光和春色,依稀可以看见夏日才有的勃勃生机。

宋晚玉深吸了一口气,抬目去看时只能看见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浅绿与浓绿,树木郁郁,枝叶繁茂,就连枝头鸟雀的啼叫声也是清脆婉转,全然不知人间愁绪,更无洛阳城中百姓的饥疲与麻木。

直到此时,宋晚玉那因为洛阳城中僵硬气氛而有些紧绷的心情方才放松了下来。她侧脸感受着那湖面的轻风,听着那些鸟雀啼叫,不由道:“还是山里清净........”

霍璋点点头,又道:“现下人少,倒是比我以前见过的更清净些——要是放在一起,这山道上肯定是人挤人。”

不过,饶是如此,行路时仍旧偶尔能够看见几个山间行动的人影——许是来山上讨运气的猎户,又或是与他们一般往山上西山寺去的百姓。

宋晚玉心情倒是不错,牵着霍璋的手走着,时不时的便要抬起眼瞥了霍璋一眼。

从她的角度看过去,霍璋的侧脸线条分明,眼睫浓长,鼻梁高挺,薄唇微抿,乃是说不出的沉静俊秀。哪怕他只是牵着宋晚玉的手,默然行在这山道间,依旧似熠熠发光的珠玉,令周遭黯然失色。

哪怕是枝头清脆娇嫩的鸟雀声,此时仿佛也都在他的眉目间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