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陈轩

几个言官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御史令上前一步, 道:“长公主,臣有本奏。”

晋室的御史令由前朝的御史大夫而来,前朝御史大夫虽然有制衡丞相的作用, 却在名义上是丞相府属官,但大晋的御史令却独立于三府六部, 位比九卿,他们可以尽情地畅所欲言, 弹劾一切他们觉得有必要弹劾的事情和人。前朝因为受制于丞相而不敢出言亦或是骑到丞相脸上张牙舞爪的御史大夫数不胜数, 高祖皇帝因为曾担任过前朝言官,深受其害, 便将言官从丞相属官中独立出来,设御史令。

长公主道:“准。”

御史令道:“长公主,臣请弹劾锦衣卫指挥使。昨夜锦衣卫领圣命,夜袭建武坊,声称抓捕贼人, 下镇国公府、奉国公府、应国公府、承国公府四家于昭狱。臣不敢非议陛下圣旨,但世祖皇帝在世时曾有言, 建安、太康、永徽、景乐、熙宁、显庆、建宁、泰宁八坊内不得动刀兵,锦衣卫指挥使如何敢违背世祖皇帝?”

一言激起千层浪。

这八坊皆是以大晋历代帝王年号命名的,也是围绕着皇城的八个坊, 里面居住着的都是世爵重臣,这是给予当年助世祖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们的荣誉,也是对于拱卫天家的重臣的酬谢。

无数人感叹着御史令不愧为御史令, 张嘴就是雷霆一击,锦衣卫指挥使燕侯即是长公主驸马,昨夜的事情乃是领了圣旨而为,若是被弹劾成功了,长公主的面子就丢了一半,再之后政令是否能出长安可就未可知了。

更多的人视线在殿中飘忽不定,试图寻找正被弹劾着的锦衣卫指挥使,然后发现一贯与内府令站在一起的锦衣卫指挥使不在。

咦?怎么回事?

长公主沉吟了一下,问道:“以卿之所见,如何行径算动刀兵?仅仅是拿出来便是算动刀兵了么?”

御史令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头,但仅仅是拿出来怎么算的上是动刀兵,晋室的制度本就承接了武风盛行的前朝,中间又有穆宗皇帝南狩之事,世祖皇帝为了抗击匈奴,养出百姓的彪悍之气,明令百姓家里可以自备刀兵枪戟,连百姓都可以有的东西,世家勋贵又怎么可能没有?

因此他道:“自然不是,至少是以刀兵胁迫,才算得上是动刀兵。”

御史令想得很好,四家世袭罔替的国公府总不会全都束手就擒乖乖被抓,总有人要反抗的,只要有一个人反抗,见了血,他就能将锦衣卫指挥使拉下马,自此之后他御史令不畏皇权的高尚品德定能传遍长安,流芳百世。

长公主露了出一个很明显憋不住笑的表情,带着点窃喜的意味,她单手抱着小皇帝,以手握拳抵着嘴唇,假意咳了咳,道:“好叫御史令知道,镇、奉、应、承四家国公府,皆束手就擒,当场认了罪。”

御史令的表情宛如被雷劈了一样,他愣了几个呼吸的时间,才深深吸了一口气,跪下来道:“臣弹劾不实,辱及锦衣卫指挥使,请您责罚。”

这也是惯例,言官可以风闻奏事,但倘若罪名并不属实,就必须当庭谢罪,这是对于言官败坏被弹劾者名声的惩罚,因为并非是实质上的惩罚,只是丢脸丢面子,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既然知道弹劾不实,那便退下罢。”长公主道:“本宫代燕侯饶恕你的罪过。”

御史令依言退后,他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个圈套,是长公主和锦衣卫指挥使联手设下的全套,将言官们套进去,既然四家国公府已经认罪了,言官还有什么可弹劾锦衣卫的?果真有罪的话,便是高祖皇帝的口谕也是不作数的,没有什么比稳固大晋朝廷,维护天家威严更重要的。

最重要的事,四家国公府束手就擒,连反抗都没有,谁知道是不是和天家达成了某种共识?万一这是个拉别的勋贵下水的圈套呢?

世袭罔替的勋贵里一大半都和天家穿一条裤子,我呸。

看着御史令缩了回去,长公主又看向别的朝臣,道:“御史令的弹劾不作数,不知诸卿可有异议?”

那自然是没有异议了。

长公主接着敲打了一遍朝臣,明里暗里暗示四家国公府已经伏诛,长安里的流言到此为止了,若是再有找事的锦衣卫绝不姑息,勿谓言之不预也。吓退了一大群蠢蠢欲动的朝臣。

下了朝之后,长公主犹豫了一下,还是将陆成侯留了下来。

陆成侯茫然无措地随着长公主去了御书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长公主,犬子一直在家中,不曾再惹事了。”

陈化被夺了承爵权之后,陆成侯终于狠下心来将陈化在家里狠狠地抽了一顿,又被他罚去跪祠堂,几番教训之下总算是老实了一些。这下可没有舍不舍得的一说了,以前舍不得是因为就剩这么一个儿子,要是自己死了之后没有人供奉香火,他九泉之下都不得安生。但如今有了继子,虽然和他不是很亲近,但旁观来说是个懂礼孝顺的,读书习武还看不出成效来,未来也未必能做一番大事业,但守住陈家不招祸端却是绰绰有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