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3页)

意儿也笑:“四叔入仕久了,自有一番道理,我却最看重赤诚二字,无论到了什么地步,也不能被权势蒙了本心。”

赵庭梧面色如常,淡淡的,没再说话。

意儿打量他的脸,想他是不是恼了,这一看,发现他额角有块指甲大小的疤,却是以前没有的,正要问,这时周升却走了进来。

“四爷,这是二千两的银票。”

“交给二小姐。”

意儿起身:“谢四叔。”她收好票子,赵庭梧传衡哥儿给她请安,六七年未见,她与这小堂弟不甚亲密,客套几句,赵庭梧留她用饭,她婉言推拒,这便要走。

“四叔保重,侄女这就告辞了。”

他摸着玉佩,静默片刻:“你去吧。”

意儿行礼,准备转身,不知怎么,忽想起从前受他教导,读书写字,谈古论今,在家时也曾朝夕相伴过,如今两人却都这般疏离,心中难免怅然,想多说点什么,话到嘴边,却又忍住。

赵庭梧的声音传来,冷淡依旧:“你还有事?”

意儿眼睛弯弯的:“四叔。”她笑着,认真说:“你保重。”

赵庭梧看着她没作声。

人走了,丫鬟进来收拾茶具,隔着窗子,树影在夜色中绰绰生姿,不多时,他觉察有人走近,打住思绪,起身略微颔首:“殿下何时来的?”

安平步伐慵懒:“有一会儿了。”

两人并不在外坐,而是走入里间,他亲自沏茶,淡甜的金骏眉,汤色淳润,素来是长公主的最爱。

“那姑娘是你晚辈,怎么敢出言讥讽你?”安平半靠在榻上,胳膊压着软枕,摇头笑说:“被权势蒙了本心?呵,当真无礼。”

赵庭梧说:“她自小如此,嘴上刻薄,惹人讨厌。”

安平说:“读卷那日我也在文华殿,见着一份答卷,字迹竟与你有七、八分相似,想来正是出自她手了。”

按理考卷皆需糊名誊录,再交由对读所校对,然后将誊录的朱卷送进内帘,给考官评阅。但殿试的答卷只弥封糊名,不再誊录,因此能够辨认字迹。

赵庭梧专注分茶,七分满,不多不少,一面随口答:“她的字是我教的。”

安平见他神色懒怠,心下猜测他和这个侄女关系不错,便笑说:“你可是恼我将她外放,只封了个从七品的县丞?”

赵庭梧将那只天青釉的斗笠盏递过去,面色如常:“授什么官职并不打紧,但你让她去平奚县,有些过分了。”

安平轻声道:“我不过替你出口气。”

赵庭梧并不领情:“长公主是想看热闹吧?”

她也不吃茶了,起身挪上前,胳膊搭在他肩上,身子软绵绵地贴近:“我就是看不惯赵家欺负你。”说着去摸他额头的疤:“撵出府也罢了,竟还这样作践人。”

赵庭梧垂下眼帘,冷淡开口:“我不过是姨娘抱养的孩子,因着父亲爱屋及乌,勉强做了半个主子而已。哥哥们一母同胞,早看不惯姨娘,等父亲死了,他们自然不容我留在府里。”

安平闻言轻哼:“既然如此,这会儿怎么又巴巴的打发人来传信,要你关照侄女?我听周升说,赵家原只给了一千两银子,如何方才又变二千两?你何苦以德报怨呢,她不知道,也不会念你的好。”

赵庭梧默了会儿:“我毕竟是长辈,从前在家时,意儿待我不错。再说,多亏她当年存了几百两在我手里,若非如此,我离了赵府,带着姨娘、衡哥儿,如何过活?”

安平嗤道:“你们赵家也真有意思,子孙们一个一个的都离开了。那赵莹也是被赶走的?”

“大姐是私奔,离家出走。”

安平一下笑起来:“幸亏私奔了,否则朝廷可少了一位能办事的好官。你那几个哥哥定是见不得女人出众,迂腐狭隘,鼠目寸光,这种人我最清楚不过。”

赵庭梧没做声,安平又说:“你那侄儿倒不错,知道疼妹妹,还知道送银票。”

赵庭梧轻笑摇头:“他哪里做得了这个主,必定是他爹的意思。”

“哦?”

赵庭梧说:“我大哥素来严厉,且性子要强,当年我走后不久,意儿逃婚,气得他要断绝父女关系。去年秋闱,意儿回去考试,他也不许她进家门。虽如此,背后却不惜拉下脸来找我求和,让我不要记恨赵家,更不要迁怒意儿。也难为他这份苦心。”

安平听得愣怔,又觉着好笑:“所以他借儿子的名义留下银子,就因为他还在跟自己女儿置气,不愿服软?这也太别扭了不是?”

赵庭梧脸色淡淡的:“天底下的人,越亲近,越爱置气,公主和皇上不也常闹别扭么。”

安平哼道:“是呀,皇上每次和我闹别扭,便往你府上送女人,故意气我。”

他没说话。

安平伸手掐他下巴,将他的脸别过来,似笑非笑道:“听闻那个叫香儿的小妾有孕了,你很宠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