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21】(第3/3页)

有这样的吗,不打声招呼也就算了,完了还不让她说话,一本正经做事去了,装的二五八样的……

孟千姿咬牙,手慢慢缩回,但也说不清为什么,鬼使神差般的,伸出指头,轻轻抚上自己的唇。

那一处,温软,微湿,她突然颊边火烫,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忙不迭把手缩回来,不自在地理理鬓角,又抚顺头发,还心虚地左右探望,就跟边上有人窥视似的。

又疑神疑鬼:外头会有人看见吗?虽说在帐篷里,但里头有灯,人的影子是会映在帐篷布上的。

没关系没关系,她说服自己,只不过是头影偶交叠而已,也可以是在递东西啊。

就这么胡思乱想了好一阵子,直到耳边传来沙沙的走笔声,才回过神来。

她向纸面瞥去,原来江炼先画的,是况家的记述留书,繁体竖排,他以画的手法去写字,姿势颇有点好笑,但这并不妨碍那字一个个排布成列。

孟千姿心中一动:这是字,他一边写,她可以一边看,用不着等到全部写完啊。

她赶紧拿手撑挪身体,一边的腿发力,挪到了字书的起始段那一边,字确实是繁体,但感谢简繁相通,认起来没有大的障碍。

第一列字是:况氏先祖口述,第三十九次转录,民国二十二年

这意思,孟千姿倒不陌生,山鬼的一些典籍,也有这种记法,简单来说,就是一些记述资料,因为纸页老旧或者损坏,需要将内容誊写到新的纸上,由于并不是什么传世的锦绣文章,一般并不需要一字不差,把意思讲清楚就可以,例如原先是文言文的,到了近代转录,可能就是大白话。

民国二十二年的这次转录,显然更偏白话,不过本来嘛,先祖口述,口头上讲的东西,也不可能太过晦涩。

第二列是况氏家训:况家儿孙,郎不出仕,女不外嫁,离土不离箱。

若非知道了箱子的事,看到这最后一句,一定会莫名其妙,甚至以为是“离土不离乡”的错笔。

边上又有一列备注:积年以来,况家外嫁者三,远走者七,一去杳然,再无音讯。

孟千姿心下恻然,对于这些家规家训,难免会有违背或者反抗的,这“外嫁者三、远走者七”,估计都是病发死在外头了。

正文开始之前,又有一列字,这列字显然不是先祖口述,而是不知道哪一代转录者添加的:课语讹言,梦中说梦,世代相传,姑妄听之。

这意思是……

孟千姿心里咯噔一声。

况家的这则先祖口述,被孝子贤孙很用心地记述保存,但是,他们没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