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改变的昌州

崇明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傅王府的马车终于到达昌州。

八月份的昌州比君子城还要热许多,耀眼的太阳火辣辣的挂在天空正中间,街上却随处可见一群匆匆往来的行人,两边的街道也能看到正在辛苦赚钱的百姓。

往年的这个时候,昌州的街道是没什么人影的,甚至随处可见拾荒的乞丐,几乎荒芜一片,像一座废城般。

今年却变了大样。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看到一群群洋溢着笑容挥洒着汗水的百姓,现在的他们是幸福的,不用再为每日的三餐而奔波,不用再因为中暑却没钱去看病,只能咬着牙拼过去。

他们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做工,赚钱养家糊口,为孩子买新衣服,买好吃的,每个月甚至可以给家里添上一盘流油的肉,这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

现在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实现了,这一切都要感谢大亚的战神,没有他,就没有他们现在幸福又满足的生活。

黑色马车从街道上跑过,在这个贫穷的昌州,像这种豪华的马车是很少见的,当即引起街道两旁的行人的注意,跑得咚咚响的马车最后停在一家茶楼面前。

茶楼内不时传出众人高谈阔论的声音,每逢这个时辰,茶楼总是最热闹的,因为不论是行人,还是工人,都喜欢在茶楼一边听段子一边躲太阳。

说段子的人似乎讲到高——潮处,安子然和傅无天刚下马车的时候,茶楼里霎时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

茶楼里的小二也听得乐呵,没注意到又有客人进来,还是掌柜的眼尖,发现他们立刻捅了小二一下。

小二这才慌忙跑过去。

茶楼不大,所以没有所谓的包厢,不过在二楼却有一些靠栏杆的雅座,一眼就能看到大堂的情况。

小二领着他们上去,随后又勤快的给他们上了一壶最好的茶。

楼下的人又开始说些新段子,这一次意外的却不是一些好笑的故事,而是今年年初在昌州各处兴建起来的作坊,这件事在昌州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很多百姓三两句都不离作坊,因为它们,很多找不到事做的百姓都有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赵哥,听说你家媳妇想跟你一起去作坊工作?”

坐在安子然和傅无天隔壁桌的一个男人在楼下闹哄哄的时候突然问对面的男人,声音不大,两人却听得清楚。

听到这句话的赵哥脸上露出了笑容,“是啊,我那媳妇已经闲不住了,听说我在那家作坊工作,每月能赚三贯钱,所以也想跟我来,你也知道,你嫂子可是拥有一手不错的纺织技术。”

“可是家里不是有个刚满一岁的小孩,你们两口子都出去做事,小孩怎么办?”男人诧异的说道,虽然一岁的小孩已经戒奶了,但是总要有个大人照顾,让亲人照顾不可能,因为他们家的亲戚在前年就搬到凤城去了,昌州这边可没一个亲人。

赵哥笑起来:“我跟媳妇商量过这件事了,你知道我们家隔壁不是有一位孤家寡人的阿婆吗?我们决定请她帮忙照顾小孩。”

男人立刻懂了。

那位阿婆没有亲人,是靠拾荒和乡邻救济过生活的,而救济她最多的就是赵哥一家,偶尔吃剩下的饭菜都会拿去给她,听说那位阿婆还很喜欢小孩,在赵哥媳妇生娃那段时间还经常过去帮忙。

“这主意好啊,如果嫂子也跟你一起去,你们夫妇每月能进账六贯钱,就算付了一些工钱给阿婆,你们也能赚不少,这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男人顿时羡慕起来,可惜他还没有媳妇。

昌州的物价不高,所以每月三贯钱对很多家庭来说已经很好了,六贯的话,用不了多久,绝对能过上小康的生活。

赵哥哈哈大笑,“这要是在以前,我也不敢想象。”

男人也被他感染,没错,自从那些神秘的作坊兴建起来后,他们的生活就越来越好了。

现在只要作坊招工,立刻就有一大批人跑去报名,那一幕画面,当初有幸见到的他吓了一跳,因为实在是太多了,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都不为过。

“赵哥,你说开那些作坊的人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选择昌州这个地方?还有,我们做的那些白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好像是从来没见过的东西?”男人突然问道。

赵哥顿时沉下脸,压低声音道:“这种话以后不要在外面说,不管那东西是什么,我们的日子都是因为它变好的,埋头苦干就行了,其他的就不要多问了。”

“行行行,我知道了,工人册子上都写着呢,我识得字呢。”

男人摆起双手似无奈,他这个人只是好奇心比别人要旺盛一点而已,但是还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特别是之前到作坊报名时,对方还发了一本叫什么工人册子的东西,上面写了很多规则,这规则很多人都知道,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