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起办实业
年后赵九福就开始着手他年前就做好的计划,开源看似简单,其实受到条件的限制困难重重,一开始的时候他倒是考虑到海运,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周朝其实并未禁止海运,当年赵九福往琼州府去,走的也是海运的路线,不过大周的造船技术不够发达,船只的大小上不去,远行出海的话风险就大。
在内海的时候,曾经他称作的那般大小的船只就足以安全,但要去更远的地方,船只的重量肯定得大大的增加,不然的话就得拿船员们的性命冒险。
赵九福一来不是孤注一掷的人,二来他自己对造船的技术一无所知,很快就把出海这件事从计划之中暂且划掉,与其现在去冒险,还不如走陆地更加安全,等将来国力强盛了花费大量的经历研制出更大更安全的船只来,再去想开发新大陆也不迟。
赵九福手里头赚钱的法子其实不少,但能够光明正大拿出来的却不多,而且他还得考虑拿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对现在的技术产生碾压性的打击。
要知道民国时期,纺织技术之所以在中国发展缓慢,是因为纺织机的进口导致不少民间的家庭失去了收入,他们联合起来抵抗这种技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当天大周的大环境是平和的,百姓们安居乐业,赵九福从未有过因为一己之私就带来全新的技术,到时候反倒是害的一部分承受原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他倾向于缓慢而平和的发展,这也是当年他在琼州府的时候为什么大力发展农业和制糖业,反对较为冒险的下海进山寻宝。
不过即使是他认为较为平和,不至于对现在的产业造成冲击性打击的法子,光靠着户部也是弄不成的,户部的主要职责在税收这一块,制造和创新真不是户部官员的专长。
相比起来,赵九福的老东家工部倒是十分在行,当年他在工部捣鼓的那些家什这些年也从未落下,有了曲辕犁的启发,后头甚至出现了不少的农具。
赵九福想了想,还是拿着自己的东西去了工部,进门之后就发现在工部的熟人实在是不少,他离开六年,但工部就职的有一半还是当年他认识的。
工部尚书吕靖更是赵九福的老上司和老熟人,因为新帝的关系,吕靖看着对赵九福的态度比当年还要更好一些。
“吕大人,赵某今日前来,实在是有事相求啊。”赵九福一进门就直截了当的开口了。
吕靖哈哈一笑,引着他坐下之后才说:“赵大人不必着急,咱们先喝一杯茶,有话坐下来慢慢说就是了。”
赵九福挑了挑眉,总觉得此时此刻的吕靖笑起来跟狐狸似的,看着不知道在打什么主意,他喝了一口茶,倒是也没避讳他人:“吕大人,下官实在是没办法了,这才求上门来,哎,谁不知道六部之中,也只有吕大人带领的工部能人干将最多。”
吕靖听了这一记马屁倒是也高兴,笑着说道:“哪里比的了赵大人,不瞒你说,这些年工部不过是吃老本罢了,那些工匠倒是有一些本事,但让他们创新却难上加难,这几年来光是折腾当年赵大人留下的册子了,这才捣鼓出一些像样的东西来。”
创新看似容易其实困难,从现代回到古代的人通常很奇怪,为什么有些东西看似简单,古代人却偏偏捣鼓不出来。
但这其实是眼界决定的,就像是现代人从小就会知道弹簧的好处,但在古代即使是技术到位了,如果没有第一根弹簧的出现,恐怕也不会有人凭空幻想出来。
现在看是简单的每一样东西,其实都是在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改进不断提炼最后留下来的隗宝,这也是现代人在古代的最大便利,他们所以为的常识,在古代可能就成了创新。
如果仅凭着几个人自己想的话,要从无中生有的难度就增加了许多,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赵九福带领的时候,工部总能迅速的创新,但他一走就迅速慢了许多,他虽然自己不下手当工匠,但却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灵光一现作用。
“吕大人客气了,谁不知道这些年工部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农具,农是一国之本,工部能提高百姓们耕种的速度,就是大大的好事了。”赵九福自然不会露底,只是笑着说道。
吕靖却转而问道:“也不知道赵大人什么时候有空,倒是可以去指点指点那些不开窍的,一个个榆木脑袋看得人都着急。”
赵九福眼神微微一闪,笑着说道:“如今我在户部任职,再去工部的话难免被人说越俎代庖,不过若是能有下官帮得上忙的地方,吕大人吩咐一声便可。”
吕靖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话,哈哈笑道:“好好好,当年先帝就夸赵大人脑子灵活,如今陛下也满口的称赞,我看这工部就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赵大人懂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