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万寿节(第2/3页)
顾驰解释道:“第一幅画是微臣绘制,第二幅画出自臣妻之手,臣与夫人、家人祝贺陛下圣体安康,国泰民安。”
文正帝心中有些触动,送上的贺礼、祝福的话语,是真心还是假意,他看的分明,“收到这些东西,朕很欣喜,这两幅画朕会挂在寝殿,日日观赏,同时也日勉励自己。”
作为一国之君,能在生辰当日收到子民的祝福,收到臣子真心备下的贺礼,这比那些昂贵的金银珍宝更有价值。
其他的大臣没有预料到顾驰来了这么一手,纷纷懊悔不迭,怎么他们就没有想到这个法子,下次万寿节他们也要这么搞。
文武百官送上贺礼后,最后便是这些外国的使臣和皇子,纷纷送上珍贵的贺礼。
文正帝不在意这些东西,可前来的各国无一不送上贺礼,东西送到眼前,文正帝自是乐得接下,虽他不愿大臣们掏腰包,可其他小国的东西,还是要接下的,国与国之间,“利”字当头。
乌宛国送上的是汗血宝马、珍贵的香料,还有珠宝,裴行景恭敬行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自与周朝商贸往来,乌宛国的国力也在逐步的强盛,子民们的日子越发富裕,以往是马背上打天下,如今天下太平,周朝乃礼仪之邦,国力昌盛,乌宛国愿意学习周朝的礼仪风俗和运行制度,以此约束、教化子民。”
裴行景这一番话落下,其他使臣齐刷刷盯着他,这个心机小人,连大周朝的礼仪也要引入乌宛国,这不是故意在讨好周朝皇帝嘛!
他们使臣为何要来参加万寿节,甚至不惜送上最珍贵的贺礼,自是有所求。
有些求大周朝的庇护,有些求商贸往来,但更多的是求公主下嫁,谋求与周朝关系更加紧密。
若是能与周朝联姻,想必日后他们国家定能跟在周朝后面分一杯羹。
是以这些使臣、皇储自是格外恭敬,可谁也没有像乌宛国一样,竟然当着文正帝的面,实实在在的讨好,就连朝堂制度和礼仪风范也要跟着学习,那这还是乌宛国吗?
文正帝威严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 一个国家的制度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可以随意借鉴的,乌宛国子民骁勇,无需刻意学习周朝,两国要做的是互相包容、因地制宜。”
按理说,听到有其他国家愿意跟着周朝学习,这无疑是在向周朝俯首称臣,文正帝应该高兴才是,可在文正帝看来,工艺可以学习,商贸可以往来,唯独“礼”一字,是学不来的。
每个国家、朝代建立上百上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就是一个国家立足的无形根基,若是把这些根基折断挖走,移花接木引入别的东西,最后只是白忙活一场。
裴行景面色不变,“ 陛下说的是,行景受教了。”
啧,看来他对大周朝还是不太了解,本以为这样说,文正帝会欣喜的接受,连带着对乌宛国优待三分,他后面也可以顺势提一些要求,可没曾想,又出乎他的意料。
裴行景心头闪过一丝烦闷,总感觉这一行并不如他预想之中的那样顺利。
裴行景刚刚落座,大宴国的皇子起身,冲着文正帝道:“大宴子民敬仰周朝已久,能与周朝共结秦晋之好,这是大宴子民所愿,今特意向陛下提亲,恳请迎娶大周公主。”
这也是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
文正帝面上没有什么表情,“ 朕是天子,但也是一位父亲,我周朝公主,有自己的封地和俸禄,她们是我捧在手心的珍宝,没有哪一个父亲会希望自己的儿女远离跟前,相信大宴皇子可以理解。与其结秦晋之好,只要大宴坦率,不主动挑事,两国的关系自是会友好往来。”
前朝皇帝只知享乐,懦弱无能,周边小国与周朝经常发生冲突,前朝皇帝为了平息战斗,竟然用一位又一位的公主或是宗室里的郡主和亲,获取一时的和平。
娇花似的少女,明明在京城时一个个鲜活又健康的,可背井离乡,和亲没几年,逝去的消息频频传来,寿终正寝的公主屈指可数。
文正帝继位后,他便下决心绝不会让自己的女儿,或是宗室里的群主去和亲,他们大周朝的女子,不是两国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文正帝此话一出,不少国家的使臣和皇储有些震惊,面上又满是懊恼,他们远道而来献宝,为的便是迎娶公主或者郡主,可文正帝决绝的拒绝,没有一丝商讨的余地,让他们有些无措。
裴行景倒是没什么遗憾,他此行的目的,从来不是这些公主。
他的目光移到人群中的顾问清,眼中闪过一丝势在必得的光。
文正帝起身,环视一周,朗声开口:“朕感念各位使臣、皇子远道而来,献上奇珍异宝,朕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只要各国与大周的想法一致,不挑事,不闹事,与大周互通往来,加强商贸联系,不主动出兵引起祸乱,那各国的关系,岁岁有今朝。大周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朕欢迎的是友善的国家。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周朝也不会让各位使臣、皇子空手而归,上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是大周最贵重的东西,一一给各位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