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搬迁(第2/3页)

当然,这可能只是个例,现在网络那么发达,说不定那对夫妻是从网上搜索来的。

杜善薇接着说起村民想故技重施,在村里开展捡椎子的活动。

“这个可以有,反正到时我们发布活动公告,想来的话,自然会有人来,而且整个12月份,不一定每天都那么冷,说不定有几天出太阳,温度没那么低呢。”覃承毅笑道。

杜善薇一想也对,他们这边的气候是越来越暖和了,温室效应的作用十分明显,每年寒冷的日子并不多。

“好吧,我们也可以提前宣传,我准备在大榕树广场那里做一排文化宣传栏,就是做那种防雨防晒的,外面有玻璃隔着,可以放久一点。”

“我想在宣传栏那里放几幅采摘活动的画面,并说明大致举办的时间,这样来过的人就能知道我们这里除了杜鹃花,还有其他活动可以期待。”她认真说道。

计划不如变化快,先前的宣传小册子上都有杜鹃花、度假山庄、20亩荷花田、许愿石、土地庙、水上餐厅、花间客栈的介绍,现在多增加几个采摘点,就要及时展现出来。

来这里的游客不一定能去村委那里拿旅游小册子翻看,但竖立在广场上的宣传栏,他们一定能看到。

“钱呢?从哪里用钱?”覃承毅学会杜积明那一套,一听说要做新的东西,立马问清楚关键。

杜善薇白了他一眼:“你怎么把大伯的台词给抢了?”

话是如此,她还是答道,“从集体经济收入出账,今年的农贸市场租金比去年多,去年2.6万元,今年收入3万元,可以使用。”钱不使用,留着能生小钱吗?

第二天上午,杜善薇在会议上提出这个宣传栏的议题时,大家都没意见。

接下来,大家进入正题,说起土家坳搬迁的事。

“既然做通徐江这户的思想工作了,那他们到底差多少钱才能建好房子?”杜善薇首先询问。

土家坳一共有三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徐守家那户,他们家已经在镇上买了宅基地,目前在建房子。这户的思想工作好做,他们对能搬出土家坳求之不得,只是目前的资金都用在镇上的房子上,只能在竹根村先占着宅基地,等有钱再简单盖两间房。

反正他们除了祭祖和探亲,平时都不会回村居住,但看着南山村成为旅游景区,村委的其他村庄可能会得到发展机会,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应该拥有的权力。

另一户就是两位留守老人那户,户主叫徐江,他有两个儿子在外务工。

“是差钱,徐江的两个儿子都想盖房娶媳妇,可是他们的存款只有4万元,又想盖90平方的房子,正好三房一厅,刚刚够他们一家人住。”杜积明答道。本来两兄弟都不想出钱盖房,但一说到娶媳妇的事,快三十岁的他们立马就屈服了。

没办法,在乡下,想娶媳妇,有好的房子是必备条件之一。

“他们兄弟出去打工十年就挣了这么点钱?”黄臣健不敢置信,这可是两个劳动力啊。

“这有什么奇怪的?这点钱还是他们这两年存的,先前给他家办理低保时,县里就查过他们一家人的银行卡,发现里面只有几千块。”黄秀丽笑道,“他们兄弟俩花钱大手大脚,又没娶媳妇,前面五六年一直在还债。”

那对兄弟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都读不下去,最后还欠了一笔债,后来出去打工,总算还完了。

“存款4万,危房改造有补助2.6万,加起来才6.6万元,想建90平方的房子,根本不够钱。”杜善薇头疼地拍拍脑袋,“现在建房,包括门窗,一平方起码要花800元,算一算,起码要7.2元。”

“快够了。”黄臣健眼睛一亮。

“是啊,支书,他们建房又不是一次性给完钱,从建房到建好,起码要两个月,这样的话,他们兄弟俩在外面还能多领两个月的工资,缺口只有六千元,实在不行,再向别人借点,这不难。”陈明桥难得开口。

主要是徐江这户属于贫困户,他和覃承毅研究过,一旦建好新房,有了稳固住房,明年就能达到脱贫的标准。

“问题是,他们建房的地方需要挖一角出来,包括下地基,所需的钱比别人多,刚才我说的800元一平方,那是理想状态。”杜善薇说道。

竹根村给出的地方不大,需要把山挖出一角,再和山脚下的空地连在一起,才有位置让三户人家建房。

大家一听,一阵沉默,纷纷思考起来。

“既然如此,那干脆村委帮忙想办法,去找钱给他们挖平宅基地。”覃承毅翻开文件,微笑道,“总书记说过,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所以我们不能只靠村委和政府,我们可以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简而言之,就是去找人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