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村 五(第22/27页)

随从即刻前去传令。

县衙中正因张屏、刘书吏、赵书吏被关押的事情人心惶惶,李主簿更冷汗出了好几身,心口扑通扑通狂跳不停,听闻此令,诸人都松了一口气,暗烧高香,请知府大人快快移驾。

唯独邵知县仰天长叹:“罢了,一月后,不知堂上所坐何人。”

李主簿安慰邵知县:“这事真与大人无干,休要担忧。”

邵知县再叹息一声,自到门前去迎刚请来的大夫给高知府看诊。

县中几位名医轮流诊脉,都曰可能是劳累所致,无大事,食补加多休息为宜,开了几味温养的补药。

到了傍晚,高知府确实不怎么咳了。邵知县又来劝高知府进膳,又请高知府早些到行馆休息。

高知府道,今夜要再看看卷宗供词,就还歇在县衙。

邵知县只得再去准备。

县衙诸吏都在廊下等候差遣,李主簿向邵知县道:“大人还要安排知府大人的饮食药膳,其余杂事便让卑职等分担罢。”

邵知县道:“也罢。”分出一些杂务交待众人,又拉着李主簿的手道,“怀达,你素稳妥,便由你统一替本县照看。”

李主簿施礼道:“卑职一定尽力办好。”

众人各去忙碌,李主簿来回各处察看。高知府的房间上午已用过,安排起来说容易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打扫要整洁,被褥用过一遍,已不暄软,重新换过,又要一模一样,让知府大人看不出来。还有茶杯茶壶把手对应的方位,等等种种。

李主簿一一查过,忽而瞥到案上:“知府大人便是晚上休息,也可能用到笔墨,怎么还没备好?”

下属道:“恐怕天冷,墨锭不易化开,纸也不托墨,唐书吏亲自去库房取好墨与新纸了。”

李主簿哦了一声,又有人来回别的事,便暂先出房。

过了一时,唐书吏捧着纸墨过来,门口老仆跌足道:“就等唐掌房了。”

唐书吏道:“多劳多劳。”

进了房中,把墨盒摆好,又将纸抖开折叠。

打扫的仆役都甚好奇:“为何这般麻烦?”

唐书吏道:“你等有所不知,高知府常用京中连升阁的君子宣,县衙里没有这等好纸,只好找相近的代替。然连升阁的纸,折式与别家亦不同,不像咱们常使的一摞摞,而是有整张,有单折做公文折式样,还有书信折式,须照样分开弄好,免得知府大人要用时不方便。”

老仆叹道:“还不知道知府大人用不用,就这么费心,只恨小人等蠢笨,还非得唐掌房这般懂行的弄。”

唐书吏道:“我这儿还得一时,你等要有旁的事,可先过去。”

县衙人手分到行馆一部分,本就不够用,知府大人审案办公处更等着帮忙,老仆便笑道:“那唐掌房弄好了,把门拢上便可。”带着几个仆役出去。

唐书吏道:“也先帮我拢上门,莫让风吹了纸。”

房门合拢,唐书吏专心致志折纸,折了一阵儿,抬头揉了揉肩,慢慢踱出桌案后,踱到屋中。

屋内寂静,廊下也寂静,站在窗下,听不到一丝声音。

唐书吏又揉肩活着手臂,来回走了几步,踱到窗下案边,似随手一般,掀起了香炉盖,拿起炉中盘香,看了看,又放了回去。盖上香炉盖,回过身。

不由僵住。

房中,平白多出一个人,就站在纸还没理好的书案边,两眼幽幽地望着他。

竟是应该在牢里的张屏。

刀剑刺入马车,起手时,车壁崩裂,殷红飞溅,沿刃滑落。

雪地中奔出一条巨汉,手执一把大槌,朝马车重重锤下,车壁轰然崩开,冒出一股烟。

众白衣人再挥手,银光寒刃噌噌噌直插,噗噗噗,腥红滋出。

烟雾淡去,残破木板的正中央竖着一个鼓囊囊的大口袋,汩汩流着红水,哪有什么人影。

白衣人心中刚一惊,腿上便一凉,尚未察觉到疼痛,已纷纷摔倒在地。

这次溅出的,是真的血。

巨汉双腿已断,兀自跪地挺胸,怒吼一声,手中大槌抡得像风车一般,昏倒在地侍卫们纵身跃起,兵刃白光交错成网。

一个侍卫从怀中掏出一支竹筒,取火折子点燃,一声尖利的唿哨直蹿入云霄。

砰,天边炸出一点红光。

路人闻声,纷纷抬头观望。

“哪家大白天的放烟火?”

邓绪和柳桐倚放下了手中筷子,推开面碗,喊过小二结账,走出草棚。

到了旷野中,柳桐倚解下随身的布袋,在其中掏摸,邓绪道:“看仔细些,拿漆绿条的,叫他们留活口。”

柳桐倚取出带着一抹绿的竹筒,邓绪看过,一点头,柳桐倚点燃捻信,忽一点嗖地钻上青天。

邓绪慢悠悠捻了捻短须,柳桐倚道:“大人怎么知道他们会在这一带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