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番外第八章 父与子(第2/4页)

狄进揉了揉儿子的脑袋,也沉浸到桌案上的话本里。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让他身为一朝相公,都不把工作带回家中,偌大的国朝人才济济,也不需要他一個人呕心沥血,操太多的心。

掌好舵就行了,回家就是要放松放松,陪陪妻子孩子的。

书房内一片安宁,父子俩人静静翻动着手中的书页,狄知远越看却越觉得心惊。

他自从长大懂事后,印象里北方的辽国,就是一副很弱很好欺负的样子。

大宋之所以还不灭了这个国家,好像只是因为有盟约在身,不愿意主动毁诺,所以今年辽国那边的岁币一出问题,朝野上下马上一片请战之声,就要北伐灭辽,不仅仅是夺回燕云。

但此时看了这部《契丹记》,狄知远才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十八年前,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时,辽国仍然是处于国力巅峰的庞然大物,雄踞北方,是大宋被迫要与其并称南北朝,不得不结为兄弟之国的强国。

一切的改变,是国朝灭了盘踞在河西的地方政权,党项李氏,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回了这片关键的故土,拥有了足够的骑兵开始。

即便如此,一场仓促的北伐,也险些葬送了来之不易的优势。

所幸后来狄青率领的河西军千里奔袭,年迈的辽圣宗驾崩,才堪堪挽回了局势。

从那时起,宋辽双方的攻守之势开始逆转。

等到新任辽帝耶律宗真继位,大权先是落于其生母萧耨斤手中,后来又被亲舅舅萧孝穆掌控军权,威望的建立还是靠着平定国内的叛乱,勉强建立起来。

继位前六年,这位辽帝都没有什么作为,属于半傀儡。

直到泰定五年,宋辽再度爆发战争。

准确的说,是宋朝的河西路,与辽国的辽西路,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

虽说是局部冲突,并不比北伐燕云那般全国动员,但此战的惊险程度,却犹有过之。

双方的统帅,正是辽国军方第一人萧孝穆,与宋朝河西军中第一人,狄青。

起初是因为阻卜一部投奔河西,又反复无常,向辽西京求援,产生摩擦冲突,双方各执一词,影响不断扩大,战事不断升级。

两国表面上没有撕毁明道之盟,实际上都憋了一口气,想要掂一掂对方的斤两。

所以最终两边投入的正规军力都过十万,宋朝这边民夫更动用了十五万,官家拍板,粮草辎重不断调往河西,确保前线物资充沛,显然是希望狄青打一场大胜仗,彻底挫败辽人的士气。

然而战事交锋没多久,狄青就开始选择极为保守的战术,构筑堡寨,组建防线,甚至坚壁清野,一力防守。

这个时候,宋廷的老毛病就犯了。

没开战的时候,主和派上蹿下跳,以种种理由否定战事的必要性,全然不顾战争不是一方不愿意开打,就能避免的事情。

而真正打起来,许多朝臣又迫切希望速战速决,一力催促前线。

两府的态度起初还是很清醒的,可各种劄子如雪片般递入禁中,种种分析又很有道理,渐渐的就连官家都有些犹豫,想要派遣内侍入前线,催促一下狄青。

辽人早非当年之勇,何必一味守御,灭了自家的威风?

所幸那一年,二十九岁的狄进入枢密院,为枢密副使,成为两府最年轻的宰执,对上说服了官家,对下镇压住群臣,力挺前线策略,将后方的支持做到了极致。

于是乎,辽军三番五次挑衅,各种羞辱,辽国使臣也来京耀武扬威,各种施压,河西军主力愣是岿然不动。

辽西一战整整持续了半年,就在朝中都有些压不住的关头,狄青突然出兵,一战打得辽军溃散。

原来萧孝穆早已病重,临死之前希望重创河西,为辽国续命,结果机宜司秘谍探得蛛丝马迹,再加上狄青对于辽军动向的了解与本身遇大事极谨慎的性格,选定了这个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

拖字诀!

拖到辽国军粮难以为继!

拖到萧孝穆硬生生地病死于辽军营中,还秘不发丧,不敢透露!

机宜司的秘谍未能发现这个动向,却被狄青从辽军调动发现了蹊跷,断然改变,雷霆一击,直接打得辽人主力溃散,然后率军追击,一路奔袭,直抵西京。

萧孝穆继承者萧匹敌镇守西京,双方展开攻防战,又打了整整三十日,宋军攻破西京!

萧匹敌率残部撤退,却因伤势太重,逃回上京没多久,就不治而亡。

狄青则没有在西京纵火抢掠,而是占据了这个辽国的京都之一,安抚民心,等待朝廷与辽人谈判。

辽帝听闻萧孝穆病死军中,再见萧匹敌重伤回京,吓得魂飞魄散,命使臣速速入汴京谈判,甚至不惜割让土地,也要让盘踞在西京的宋军万万不能继续北上,攻打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