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让辽国摆清位置从实力从地位与宋说话

“狄汉臣!‘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是你说的话吧?”

杜衍居于马上,打量着行礼的狄青,微微一笑。

狄青沉稳回话:“确是末将浅见。”

这是西北战时发生的事情,狄青率军与西夏军交锋,取得了一场小规模的胜利,西夏军逃亡,宋军在后追击,结果追着追着,西夏军突然停下,狄青麾下都觉得西夏人被山川险要阻隔了去路,便要争先收割军功,唯独狄青担心是西夏人的埋伏陷阱,制止了手下进击。

结果西夏军离去,宋军上前检查地形,发现确实是一片深涧阻挡住了前路,不禁大为惋惜,也是唯有狄青不觉得可惜,还告知左右,“万一落其术中,存亡不可知,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

西军中许多将领对其放跑了这唾手可得的功劳而不以为然,刘平却对之颇为赞赏,连当时在陕西任转运使的杜衍都听说了,此时同样出言赞道:“用兵之道在于持重,面临胜利而能戒止,这是过人之处啊!”

狄进同样深感欣慰。

国朝二十多年太平,武臣其实是极为渴望开战,建功立业的,历史上狄青从军十多年,连个武官的品阶都没混到,仅仅是三班差使,但宋夏开战,短短三年之间,就屡立战功,一路升到了从五品的秦州刺史。

要知道宋朝的从五品基本是副国级了,三年时间从一位低阶武官晋升到这个级别,再过两年,就成为了武人巅峰的三衙管军,这种火箭般的升官速度,狄进都比不了。

而此世的狄青,由于保护官家生母李顺容有功,入品阶更早,却又没有在京师虚度光阴,早早请求外放,先至河东与夏人打交道,后至陕西与夏军交锋,如今已是正九品的右班殿直。

看似品阶不高,却是因为他不像其他西军将领看到夏军就嗷嗷往上冲,恨不得收割人头换作军功,难得的沉稳性情,令他入了军中上层的眼,主管一方堡寨,根基打得更加扎实。

这也是狄进将他调来代州的原因。

不能因为历史上的成就,便盲目地予以相信,毕竟人都是经过历练来的,所幸从狄青目前的表现来看,他已经脱颖而出,积累了相当的前线经验,是一位足以托付重任的出色将领,才有了此次任命。

狄青也时刻不忘昔日的指点:“多蒙狄相公交托兵书,告知将帅不知古今历史,终为匹夫之勇,末将才有今日成就。”

狄进解释:“我进京赶考那一年,恰在京畿客栈偶遇汉臣,见他英武不凡,出类拔萃,生出亲近之意,后来多有往来!”

两人同姓狄,哪怕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一旦有了提携的关系,也基本被视作一路,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然对待。

“原来如此!”

杜衍不以为意,以经略相公之尊,本就能照拂亲信下属,提拔这等年轻沉稳的将领,愈发证明了狄进的慧眼如炬,话题重新回到之前的战事上:“你准备如何迎敌?”

“首先,以逸待劳,挫敌锋芒!”

狄青本就是河东人,此来代州,又亲自考察了一番雁门关防线以及附近的山川地势,闻言开始分析局势:“辽人铁骑若伪装盗匪,最可能的行进路线,是绕过西陉寨,自小道进攻深处山峦的麻谷村、大石村、胡谷村!这些村落里自有精壮,为缘边弓箭手,末将准备派人将妇孺接入寨中,解除后顾之忧,再以精锐助力这群缘边弓箭手,挫敌锋芒!”

杜衍微微点头。

无论是雄州、代州这种靠近边界的地域,还是陕西边防,各种忠烈社、弓箭社,都是遍布各乡各村的,百姓家里普遍藏着弓刀,民风剽悍,不可轻侮。

之前辽人以小股骑兵寇边,直接掳掠的外加听到消息后逃离的,有三百多户,但剩下的村民更多。

这些人有的是无处可去,毕竟古代拖家带口,逃往别处,无地可耕,如何生存是大问题,有的则干脆磨刀霍霍,准备跟北虏干上一架,保卫自己的村子。

别小瞧他们,禁军是卫国,弓箭手是保家,这些缘边弓箭手守卫家园时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就连寻常禁军都比不上。

不过村中终究没有完善的防御工事,难以抵挡辽骑的奔马,再加上妇孺往往也会成为拖累,大部分时候还是敌不过的,所以狄青考察之后,准备将村中妇孺接走,再将小股精锐藏于村落,痛击辽人。

试想萧惠不敢大规模开战,只能小股部队侵扰挑衅,进攻村落,如果这群辽军再被乡兵所败,那是真的要破防的。

杜衍同样深入过前线,不是不知兵的文臣,马上道:“待得敌将暴跳如雷,增派援军,你再亲率精锐,于要道伏击?”

狄青抱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