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第3/4页)

昭宁闻言眼眶微微一酸。她纵然愿意陪着祖母去住在顺昌府的庄子里,但毕竟家里还有母亲和弟弟,家事还需要她料理,再者,须得防着蒋余盛暗中下手。

她道:“那我给外祖父和二舅母写信,叫他们也能照看您!”

周氏也笑着答应了,宋院判得了准信,便道:“既然老夫人有意前去医治,我便立刻写信给友人说一声,老夫人最好能在半个月内动身,及早治疗,对老夫人的身体更有裨益。”

昭宁让白姑恭敬送了宋院判出去,另附上丰厚诊金。

姜氏则想到了另一件事,问:“院判说您半个月就需动身,不过听郎君说,似乎父亲和大伯要回来了,母亲可要等他们回来相见,再去庄子里疗养?”

周氏却道不用,她虽也有些想念丈夫与大儿子,却不知他们究竟什么时候能回来,还是先去调养要紧,她道:“……我也听煊哥说了,说调令下来总得几个月,我先去调养着。等他们回来了,你们再一齐来庄子里见我就是了!”

周氏要去顺昌的庄子疗养,这毕竟是大事,姜氏让乳母先把孩子抱下去,三人便仔细商议起来,带多少人去,多少用物,老人家既是不便回来,他们每年什么时候去看她老人家,重阳、中秋、除夕总是要去的。越说越觉得也是好事,何况顺昌府又近,她们随时都能去探望。

待商议妥当了,周氏也累得打起了哈欠,却还想和姜氏说,这早产的孩子该怎么带的问题,昭宁和谢承义都是足月生的,父亲谢煊却是八个月生的,周氏对此有些经验。昭宁有意想让祖母先回去歇息,却不忍打扰她们婆媳说话的劲头。

昭宁见她们两婆媳说得热闹,便先告退出来,看着天边初升的朝阳,却轻轻叹了口气。

她虽想陪着祖母去庄子上住,但是更担忧蒋余盛会对她们做什么,这比陪祖母去庄子上住更加要紧。若是蒋余盛做了事让谢家遇险,祖母恐怕也不得安宁。她只要能将谢家护住,便也是护住祖母了!

蒋余盛带着谢宛宁回去后,再无消息,想来也是朝事繁忙,一时还牵扯不到谢家这边来。但始终如同跗骨之蛆,他总是要出手的。

如今朝野之事风云变幻,一两个月内朝野格局即将大变,甚至谢家也会受影响。前世顾家出事,谢家也被连累,数年内都无一人能晋升。

昭宁虽无法参与朝野大事,但也不想在这等变幻下随波逐流,她想去药行见一见徐敬,让他替自己注意朝野中的变化,紧盯蒋余盛究竟要做什么。正好方才宋院判给母亲开的药方,也可顺便去给母亲拿了药回来。

另外……昭宁突然想起,今天是八月十三了!

师父说过,让她每逢三去找他学棋,她此前忙着家中之事,差点忘了和师父的约定了。

她上辈子虽被寺庙中那位神秘僧人指点,却只是学了个囫囵,和真正的高手对垒还是差了人家许多的。如今能学到师父更高深的棋艺,如何能不努力。

再有,她总得帮着师父科举有成才是!只有帮着他达成这个愿望,才算是真的帮了他,否则只是给些财物的,不过是小巧而已。另一则,她更得盯着师父,防止他像以前那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师父若真有犯罪之举被人发现,岂不是顷刻就要断了科举之路了,也难保不会有性命之虞!

昭宁思索着,眼下已经快要八月中旬了,省试是来年二月,师父还有半年的时间去准备。全国举子如今汇聚到汴京的有三万人,不过从中取五百人而已,师父若是不用功,只怕名落孙山也是有可能的。她还是得先去看看师父。

想到此,昭宁问青坞:“给师父的日常用物准备好了吗?”

青坞道:“都按照您的吩咐准备好了,四季被褥,碗筷茶盏,日常嚼用都有。”

昭宁看着府中也早早挂起来的灯笼,还有两日就是中秋月圆之夜了,总得热热闹闹的才好,她道:“再准备一些花灯和月饼吧。”

昭宁让青坞将东西收拾了,坐了马车先前往大相国寺旁的谢氏药行。

此时离元宵节和天宁节都近了,汴京城里也日复一日的热闹起来。

汴京城内的老百姓早早地便开始扎花灯,做月饼。因过了中秋便是天宁节,扎好的花灯和彩门都不必取下来,汴京城要这般热闹一个月。各地的商人在汴京多了起来。今年又逢三年一次的省试,各省赶考的举子也陆续到了。所以如今的汴京城空前的热闹。

昭宁挑开车帘看,只见沿街都挂满了花灯,不过还是白日,花灯并未点燃,各大酒楼正店也装饰了彩楼欢门,有高鼻深目的番邦商人来来往往,更多的是外地的客商,汴京城的男女老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