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3/5页)
但晒成菜干的白菜,就很适合拿来炖肉,炖出来的肉味道与加新鲜白菜煮的不同,吃着更加有风味。
而土栗就是小芋艿了,土栗干是时下百姓都会在冬季前都会准备的食物。
晒干的土栗放在罐子里储存,待要吃的时候,用稻草柴火煨熟。无论是外形,还是吃着的口感跟栗子都相似,才有了“土栗”这个名字。
等阿旭把白菘和土栗买回来。
便可以搓洗外面的泥巴,放在簸箕里,抬着到屋顶去晒。
白天晒,晚上有露水就搬下来。
白菘的话,许黟则是用刀切成四瓣,挂到屋檐下方的木条间。
在白菘和土栗快要晒干时,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悄然而来。
这天醒来,天地间的万物仿佛一夜凋零,路边草丛枯萎发黄,树木上沙沙作响的叶子片片掉落。
许黟披着棉袍,把屋里的木炭盆燃上,知晓宋朝的冬天会冷,没想到会冷得这么快。
短短两日,气温下降太快,人的身体还没习惯这样突如其来的寒冷,带着孩子过来看风寒的都多起来了。
许黟刚出屋,就有个穿着破旧棉袍的村妇,身后背着个四五岁的小孩,一户一户地寻过来。
“请问,这是许大夫家吗?”那妇人停在门口,开口询问。
许黟赶紧去开门:“在下就是,这位嫂嫂快进来吧。”
看着妇人和她背后的孩子都冻得脸蛋发红,鼻子挂着冰珠,许黟往灶房里喊道:“阿锦,倒两杯温水进来。”
他说完就引妇人进到堂屋说话。
妇人有些拘束地进来,说道:“我们村里有人来给许大夫你看过,说你这诊金药钱都比医馆里便宜,我、我便寻过来了。”
许黟颔首:“可是孩子哪里不舒服?”
他看窝在妇人怀里的小孩,安安静静的闭着眼,能听到轻微的喘气声,就脸蛋红扑扑,不知是风吹的,还是其他原因。
他上手摸了下他的额头,有些发热。
“染风寒了?”他挑眉。
妇人道:“不知是不是着凉了,昨日早晨醒来就发热,灌了一碗糖水好了很多,昨晚却再次烧起来。”
许黟听着她的讲述,让她把孩子的手拿出来,他要摸一下脉。
他这一切脉,就得出这小孩的脉象为紧脉。紧脉不仅是外感风寒才会有,其他诸病亦会出现。这小孩脉紧带浮,头面发热,更像是伤寒。
许黟问:“小儿这几日可有出现腹泻的情况?”
“有,这几日他说肚子疼,有点拉肚子。我看着不严重,就没管。”妇人说道。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不出现反复发烧,拉几回肚子没事了,便不会再去看大夫。
这位妇人今日原是不打算来的,还是看到村里人来到县城里看病,只花了几十文就好了,便也想带着孩子过来瞧。
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这孩子好不容易养到四五岁,花个几十钱能看好病,就不怕他发烧夭折了。
许黟点点头,说:“以在下诊出来的,小儿这是染了伤寒,我给你开个麻黄汤,你分三次给他服用。”
这小孩看着四五岁,许黟问清楚具体年纪,再酌情地减少药量。
麻黄汤出自《千金方》中有名的一剂药方,由麻黄、黄苓、生姜、杏仁、石膏、甘草、芍药和桂心八味药组成。[注3]
这药方用在小儿伤寒有奇效,却需要斟酌服用。
许黟用量都做了减法,写完方贴,就让妇人稍候,他起身去开药。
他没开多少,只开了两贴,分成六次服用。
许黟道:“这药汤喝完,几个时辰内发热便会退下,要是退不下,你需再带着孩子过来一趟。”
妇人点点头,而后小声问诊金和药钱。
许黟平缓道:“诊金为五文,药钱是三十文。”
妇人听后松了一口气,这许大夫给人看病,确实要便宜不少。
她连忙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里头就装了几十文钱,数出三十五文给许黟后,也就所剩无几了。
许黟收下钱,道:“这位嫂嫂有什么不懂的,可问明白了。”
“是有个问题。”妇人想了想,问道,“要是这药吃了一剂就好了,剩下的一剂还要再喝吗?”
“可不喝。”许黟道。
病好则不需吃药,没有一定要把药都喝完的道理。而且小儿年纪轻,是药三分毒,能少喝就少喝一些。
妇人犹犹豫豫:“那这药……可以给别人喝吗?”
许黟眉梢一抬:“?”
妇人就说,她娘家嫂嫂咳嗽发烧几天了,一直在屋里躺着下不来床。她想着,这娘家嫂嫂和她儿子的病相似,那这药可不可以拿给她吃。
许黟知晓情况后,整个人都沉默了。
他郑重地开口:“这是小儿方,里面的剂量不同,要是你娘家嫂嫂病重,亦可让她来我这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