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2/3页)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在刚一签订完契约的时候,齐兴运就想到了这一层,虽然一成的干股自己也心疼,但是下面的行动少不了上面的支持,齐兴运不相信用银子开道,且暂时也不影响到那位齐大人什么,对方还会死咬着不放。
至于为什么当时签契约的时候,齐兴运这个老狐狸没有要求共同投建的纺织坊设立在松江府,或者是为松江府谋取更多的利益,完全是他发现了那位年轻的秦大人有一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那就是秦大人在卫辉府说的话,算话!
哪怕他不是一府之长,可是通过那几天在卫辉府的走访,可以说卫辉府目前的局面都是秦大人一手促成的,能在他的地盘上做事,肯定要比那些不懂得生意经济、只知道往自己兜里扒拉银子的那些官员要好多了。至少在和秦大人的谈判中,阅人无数的齐会长知道,这位年轻官员在生意上的领悟不比自己少,很多问题都看的很透很深,甚至在契约的一些条款设置上,没有一句废话,字字珠玑,现在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以后等到真的实行起来,就知道这条款的用处了。
可以说,此次能够促使齐兴运下定决心签下契约的原因,一个是卫辉府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另外一个,则是被这位姓秦的年轻官员所折服,让他相信,有生之年,真的能够遇到一个真正懂生意、却不为自己谋私利、有大格局的官员出现。
他甚至有些羡慕卫辉府的商人们,能够在这样一位官员的领导下做生意,一个人排除万难,将卫辉码头修建成如今这副模样,又搞出了“卫辉时报”为他们造势,甚至还谋算上他们松江府的人,就是为了让卫辉府的织布更有竞争力,齐兴运相信,卫辉府的崛起如今已是无人阻挡、也无法阻挡的了!
等到齐兴运等人回到松江府的时候,松江府的商人们发现自己又可以用原本的价格问卫辉府采买棉花了,之前的松江府船只的禁令也没了,甚至在卫辉新码头处设立了一个松江府船只的专用通道!同时新一期的“卫辉时报”还重新报道了松江府纺织商人来卫辉府赔礼道歉之事,并且说明了来龙去脉,是两府之间的一点误会,卫辉府已经接受了松江府的歉意,并且决定化干戈为玉帛,生意照常往来、还会加强合作,深入沟通,以后不至于将误会闹大,两府一家亲。
文人的笔就是他们的武器,起先还将松江府的商人骂得一文不值,过了十几天后却又来了一个大反转,煞有介事地说了松江府是如何误会了卫辉府,平息了民意。
这就是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别人愿意颠倒黑白,操纵舆论,那就只能受着,况且“卫辉时报”上面写的绝大部分都是真实情况,就更有说服力了。
松江府的危机霎时间就消散了,等到严浩思知道了齐会长等人准备在卫辉府投造纺织作坊,但是愿意给到他们松江府上下官员一成干股时,严浩思盘算了一下自己还一年半就要调离松江府了,默默笑纳了齐会长给出的好处。
如此一来,齐会长立即拉动手底下的关系,张贴出告示,募集松江府手艺技法高超的织娘,同时喊来了数个印染方面有长才的工匠,许诺他们高额的月例,询问他们是否有意前往卫辉府教授技艺。
华夏人的安土重迁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些织娘们都是女性,在古代,女性一个人出远门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齐会长允许她们和家里人商量好,是否愿意去,愿意去的话,家属也可以安排工作。这也是秦修文为了吸引那些织娘们过来开出的条件,若是一家老小都搬迁入卫辉府,那么那些织娘身上的压力就小了许多了。
正好卫辉府如今哪哪儿都缺人手,根本不缺工作岗位,若能吸纳人手过来,那是一举两得之事。
这事在松江府闹的沸沸扬扬,虽然很多人有质疑,可是开出来的工价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一个月能拿十两银子!很多人再怎么辛勤织布,一个月也赚不到那么多银子啊!有些家贫者甚至盘算了一番,若是辛苦个两年回来,自己一个人省吃俭用一些,不是能攒下两百两银子?
这么一想,许多人就开始来报名了,有拖家带口的中年妇女,也有就父母陪同过来的二八少女,甚至还有一些是早年丧夫的寡妇,只要有手艺的又在松江府过的比较困苦的,都想来试试。
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考核通过的人又马上回去打包行李,一船人一船人地往卫辉府送,卫辉府码头这边每天都安排了人来接引,给她们安排住宿吃食,妥帖周到,让原本心怀忐忑的松江府织女们终于放下了一颗吊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