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3/4页)
万商摇头:“没有白递。只要圣明天子知道了这些事,必会管到底的。”她那折子就是给皇上递刀啊。现在皇上手里确实就缺了这么一把刀,哪怕不打算明着用,但刀不能没有。
乌嬷嬷隐隐有些懂了,但又没有完全懂。
她觉得太夫人做事的路数有些朝堂之上的感觉。而朝堂上的纵横捭阖是乌嬷嬷没有机会去了解学习的。她在宫中那么多年,学的是明哲保身,学的是大智若愚。
乌嬷嬷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太夫人似乎对皇上非常有信心。
在太夫人眼中,皇上仿佛是完人了。(其实并不是,万商实名反对。)
宫中,皇上和皇后正在一处用饭。
皇上这个人,有时候就会给别人一种“合该他当皇上”的感觉。
他不重色,至今亲近过的女人就两位,一个吴皇后,一个申屠贵妃,什么暖床丫头美貌侍女,那是统统没有的。然后,他也不重口腹之欲。刚封帝时,那会儿的排场还随了前朝,一顿饭要上足三十六道菜,还有侍膳太监帮忙夹菜。皇上倒是没往浪费食物那个方向想,因为这年头主子没吃完的菜给下人吃十分常见,吃不完的菜绝对不会浪费。皇上单纯是觉得这样吃饭浪费时间,然后叫人缩减了,一顿饭就八个菜,也不用人伺候,他自己夹菜,能很快吃完,一顿饭硬是节省出了不少批折子的时间。
所以这会儿皇上皇后一处用饭,不用讲排场,真就有几分民间夫妻的样子。
皇上在皇后面前并不怎么端着,表情很真实。端着也没用,因为他们是真正的青梅竹马。皇后的年纪要大两岁,六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去慈孤院里帮忙,就那么认识了当时才四岁的皇上。说句粗俗的,皇上一抬屁股,皇后就知道他要放什么样的屁。
当然,这种了解只限于皇后对皇上本人的了解。要是关乎天下大势,皇后不会去妄加猜测。
皇后说起万商那个折子,这一说话就没怎么顾上夹菜。皇上一边听着,一边往皇后碗里夹了片木耳,笑着说:“老詹这个发妻啊……真就是个妙人。回头等他们府上出孝了,你多请她入宫说说话。”当年打天下时,皇上就是这么称呼先安信侯的。
皇后应下了。
皇上又说:“对了,朕还给詹权……就是老詹家里原先的老大,现在的老二,给他看了一门亲事。只是他们府上在孝期,不好明说。你回头找女方家里暗示下……”
皇上说着说着,终是没忍不住笑出声来:“朕一开始还真没想过要给詹权说亲,还是老詹那个发妻,她竟然觉得老詹把詹权托付给朕了,就是连亲事都要朕帮忙相看的意思……我瞧着她到底是乡下来的,果然就是乡下人的那套思维。”
皇后知道皇上心情好,自然就顺着往下说:“是啊,安信侯太夫人淳朴,好在皇上您确实是把他们家那儿子放心上了。其实我们边城军中还不是一样,要是临死前把儿子托付给好兄弟了,那好兄弟就相当于是儿子的另一个父亲,自然什么都要管。”
“主要是她觉得朕是皇帝,皇帝什么都会,皇帝做的亲事也是最好的。”
于是皇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了。这可真是太逗了!
好不容易止住笑,皇后又说:“这位太夫人确实有趣,也难怪她不光给我递了折子,还特意给我写了一封信,信里真就是什么话都和我说了。连府里的妾怎么本分,怎么讨人喜欢,都要提上一嘴……心太正了些。”她在皇上面前一直都是称“我”的。
皇上自然不会关心臣子后院的妾如何,只认下最后一句话:“心确实正。”
心正,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皇后摇着头说:“侯太夫人提到的那个妾……虽然姓木,却也是从陈家出来的。木家一直对她不管不顾。侯太夫人又说,幸好木家什么都不管,要不然这个妾也得嫁给病秧子了……如今虽然安信侯已逝,但这个妾养了小儿子在身边,还不到两岁。”
皇上在心里短暂地难过了下。詹水根在两三年前还能叫女人怀孕,说明身体一点问题都没有,要是没遭遇刺杀,说不得还能陪伴他好多年。唉,朕的忠义之臣啊!
“木家……倒是没怎么听说过。”皇上顺嘴说。
至于陈家,皇上连提都懒得提了。提前投资武勋?用女人拉拢武勋?这对于皇上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冒犯。在皇上眼中,陈家已经是个死人了。虽说皇上不会真去把陈家抄家灭族,但给皇上留了这个印象,陈家人的政治前途基本没了。除非出一个和家族不和睦的还特别惊才绝艳的陈家子,那说不得皇上还会用一用。
皇后也没提陈家,继续说万商的那封信:“侯太夫人说,她听说了定南伯夫人之事,虽然不担心自家的妾会闹出事来,但这个妾还有个生母,丧夫后一直住在陈家,她问能不能从我这里求一道懿旨,帮妾的生母过继一个儿子,好从陈家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