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舆论(第2/3页)

事实也证明,大家的预料并没有差错。在讨论抗倭历史问题的御前会议上,主持朝会的皇帝就忽然打断了议论,出声询问全程保持静默的刑部尚书赵巨卿:

“先前欧阳进等上书指斥穆国公世子,说他组织船队出海讨伐东瀛,是‘擅兴边衅’、‘重违祖训’,赵卿怎么看?”

赵巨卿浑身一颤,只觉冷汗涔涔而下,顷刻间湿透了衣襟。虽然同为倒穆派的元老,但赵大人思危思退,及时抽身;既没有在几份要命的弹劾文件上签字,也没有参加西苑门前伏地逼宫的惊天之举。因为防火墙设置得足够巧妙牢靠,所以居然躲开了之后锦衣卫肆无忌惮的大搜捕,至今还能立身朝堂,力保平安——以往日□□的记录来看,这就已经算是不粘锅的极致,官僚中绝顶的太极高手了。

但现在,就算是这绝顶的太极手段,也实在是扛不住扑面而来的巨浪了!

他心如擂鼓,只能勉力回答:

“这样的悖逆之语,臣自然不屑之至。”

欧阳进及宗正令已经被关进诏狱一个月之久了,实在不需要多一个狱友。

“不屑之至。”皇帝道:“但朕听说,在欧阳进犯事之前,赵卿似乎常常与他往来呢。”

赵巨卿立刻跪下了:“臣确曾与欧阳氏盘桓,但彼时愚钝浅薄,不能识此狂悖奸佞。臣惶恐不胜,唯请陛下降死罪而已!”

“哪里就至于死罪?”皇帝笑出了声来,声音轻快响亮,欣然快意;只是旁边的人仔细听来,心中却是骤然生出了寒意:“好!敢做敢当,果然是英雄,是好汉!朕就喜欢英雄好汉!”

“臣昧死不敢承当——”

“朕说你是英雄好汉,你就是英雄好汉。”皇帝直接打断了他:“你是英雄好汉,诏狱里的也是英雄好汉。既然如此,就让英雄去审英雄,好汉去审好汉!——内阁马上拟旨,让刑部尚书赵巨卿兼管诏狱,专程负责审理钦犯,勿得迟误!”

惊天响雷只在一瞬之间,赵巨卿面色惨白如死,几乎要匍匐昏厥在地。但皇帝根本不给他反应的时间,直接问御座下首的闫阁老:

“首辅以为如何?”

能以为如何?闫阁老只有行礼:

“刑部尚书料理诏狱,正是位得其人。圣明无过陛下。”

君臣一问一答,此事便算定谳。底下的大臣垂下目光,虽而各怀心思,却再不向庭中战栗犹如筛糠的赵尚书看上一眼——冢中枯骨,看之何益?相反,此时百人百念,却有一个共识挥之不去:

“皇帝终于要杀人了!”

·

十月二十七日,刑部尚书赵巨卿奉命接管诏狱;十月二十八日,前都御史欧阳进于狱中自杀;二十九日,前宗正令自杀;三十日,礼部侍郎病死;三十一日,又自杀了一位刑部侍郎、病死一位大理寺卿。而至十一月后,更是无日不病殁,无日不死人,以至于诏狱后的小门车马络绎不绝,日日都是奔往化人场的小车。

这样频繁的杀戮频率,即使穆国公世子亦不能不为之喟叹。只能说我们飞玄真君就是这样的,杀人也杀得别出心裁。当年高皇帝杀人,总还是明正典刑押赴刑场;而现在真君动手办事……唉,总是有一种若有似无、颇为阴湿的偷感。

当然,皇帝总不能随意议论。所以穆祺只是悄悄招来了张太岳,提醒他前面埋下的伏笔现在终于可以回收了——譬如正式给于少保平反云云。

“现在的重点是抗倭,所以事情不必闹太大。”世子叮嘱他:“你就悄悄找一个言官上书,请求给于公平反昭雪,再加谥号即可。”

张太岳当然很高兴,但也略有忧虑:“这可行么?毕竟已经是百年前的事情了。”

“当然可行。”世子道:“抗倭的舆论已经起来了,但重点又只在抗倭吗?既然大家都在仔细的回望历史,那由倭寇以降,历代外敌种种残虐的举止,当然也逃不过现在的审视。这个时候平反昭雪,恰恰是顺应民气、顺应人心,绝不会稍有阻力……”

他左右望了一望,压低了声音:“前几天江南的海刚峰送来了消息;他将朝廷下发的小册子及新出版的《凡人修仙》都张贴于大庭广众之处,命官吏历数倭寇罪行,以及通倭的种种罪恶;结果现场群情激愤,难以控制,甚至有数十人当场哭晕了过去——这个情绪……”

朝廷编攥的两百年以来有关倭寇问题的历史总述不过只是引子,它真正引发的是沿海一带被荼毒已久悲愤莫可倾诉的情绪。这种情绪如山崩如海啸,一旦决堤倾泻,那就是汪洋恣肆,绝不可稍加控制;这样的洪流只能疏导不能堵截,只能应和不能抗拒;而皇帝平反于公赠予谥号,恰恰就是惠而不费,应和情绪的一步好棋——至少以此为始,真君可以昭显他与前代皇帝迥然不同的政治态度,从中谋取巨大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