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探讨诸多问题,地方发展方向(第3/4页)

“杨侍郎此言差矣,关于这点,下官就要说句公道话了。”

苏涣不满道:“侍郎久居高位,不在地方任职,又怎么知道地方官员的难处?这任期就三年,一年熟悉全县环境,第二年施政,这政策下达不过一年时间,第三年就得准备准备走人。等下一任官员到了,说不好就可能推翻前任的施政,重新布置,这一来一回,地方怎么发展得起来?”

“的确是这样,而且说句实话,很多地方官员也不怎么懂如何发展。”

李孝基也道:“像以前的地方官,只需要断案、鼓励农桑、夏秋催税这三件大事,至于地方发展的问题,也是两眼一抹黑。”

“另外我再补充一点,很多官员想施政,地方上也经常有阻力。如我之前在歙州任职,发现当地农业并不发达,山多林密地少,百姓难以自给自足。”

王安石说道:“不过我注意到当地茶叶很好,其余木材、桐油、漆料、矿产、药材丰富,我就想因地制宜,改田为茶。可当地百姓却十分抗拒,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会是什么结果,万一茶叶种好了却没有销售出去,那就仅剩的粮食也没了,活活饿死。”

他叹息了一句,继续道:“而且当地交通非常不便,在深山老林当中,即便有地方特产也难以运出来,我就想鼓动大家修路,等路修好了再种茶叶,百姓们还是不愿意啊。他们认为修路耽误耕作,且道路修通困难,哪怕官府出钱也少有人应答。”

“不错,这些都是地方官员不能带领地方发展的通病,我觉得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员无能。”

“确实如此。”

赵抃和陈希亮二人也表示赞同。

杨告和杨察当初一个是淮南的发运使,一个是宿州通判,看似两个都在地方,但那都宝元年间老黄历了。

后来赵骏发现了人才,没过多久就调到了中央去,很少在地方上任职。

相反王安石、苏涣、李孝基等人则是康定庆历年的进士,直到现在还在地方上当知州,经历过各种新政,自然也能理解地方官员的难处。

“嗯。”

赵骏点点头道:“你们提的建议都非常有建设性,我会记录下来,综合一下大家的考虑,以此出台新的政策。”

他想起了后世。

后世很多县都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像著名的曹县就是棺材之乡,寿光蔬菜之乡,东明西瓜之乡,洛川苹果之乡,高阳纺织之乡等等。

现在官员的问题是,一任期太短,即便有施政方向和理念,也因为任期而容易被耽误。

二是缺乏这样因地制宜的高素质人才,不容易找到适合当地的经济产业链。

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百姓靠地吃饭,很多经济作物若是在交通发达的地区还好,若是在深山老林里,百姓担心改稻为桑,改稻为茶,万一销路不好,那吃饭都是问题。

所以综合多方面问题叠加,自然也就造就了很多地方的州县发展并不顺利,往往只有一些特殊地区有产业形成。

比如河北武安、从原来的姜店镇升级为县的河南平顶山县、山西阳城等。

这些地方多是产煤、铁的地区,由各路转运使响应朝廷号召,在本路寻找煤铁石灰等资源丰富产地,建立钢铁厂、水泥厂、砖石厂等等,属于资源型工业城市。

一旦资源耗尽或者处于战略要求暂停开采,就容易像后世内蒙鄂尔多斯,东北鹤岗这些地方一样,很快变成一座空城。

大宋现在正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后不仅要发展重工业,轻工业也是重中之重。

赵骏自然要全面发展,建设全产业链国家。

可让他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考察,然后给当地官员指导意见就太不现实了一点,全国一千多个县,赵骏下半辈子就不用待在中央了,到处乱跑。

因此如何发挥官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当地的问题,就是朝廷要考虑的现实。

“好了,这一趟出来才算是路过河北,就收获很多了,找到了许多问题所在,不枉此行,也差不多休息够了,我们走吧。”

赵骏将东西都记录好,然后把碗里的凉茶一饮而尽,站起身笑道:“现在也是时候去武安看看,看看那边的发展如何,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借鉴一下他们的先进经验,向全国的资源型城市推广,让有煤铁产业的地方官员都去取取经,才能更好地发展嘛。”

“哈哈哈哈哈。”

大家都笑了起来,如今武安作为大宋第一个生产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听说年产钢数十万吨,钢制品销售全国,早就富得流油了。

而且当地不止发展出了钢铁制造业,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钢铁产业链,包括各种钢铁农具、厨具、管具、建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