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隐秘的伴生关系(第2/3页)

“马相思虑缜密。”圣册帝缓步走到龙案旁,未急着坐下,她再次拿起那封书信,重新审视着上面的内容。

马婉在信上透露的荣王府机密,大致有三。

这封信写于十三日前,信上言,荣王无意入京,欲假借伤病搪塞……

此一点,自然已经得到了证实。

其二,马婉在信上提及了多个姓名,声称这些皆是暗中倒戈荣王之人,其中便包括山南西道与黔中道节度使,甚至还有一些在朝为官之人……而那些人当中,不乏圣册帝疑心的对象。

其三,也是让马行舟与圣册帝最意外,最无法轻视的一则密事……

马婉称,范阳军起事背后的真正主谋,正是荣王李隐。

并且马婉给出了极明确的线索指向——范阳军的领兵者段士昂,与荣王私下书信往来甚密,关系非同寻常。

若信上内容果真可信,那么毫无疑问,这显然是最有价值的一条消息。

据马婉在信上言,荣王密谋让段士昂助范阳军攻入京师,之后荣王府再以匡扶大局为名出兵,与段士昂里应外合除去范阳王,李隐即可顺理成章、磊落体面地接任大统。

圣册帝立于案侧,看着手中书信上的“段士昂”三字,问:“马相觉得,信上所言段士昂此事有几分可信?”

“单从表面来看,臣无从判断。”马行舟道:“但不妨先以最坏的结果推想一二……若婉儿果真遭了荣王府利用,传递了假的消息,而若圣人轻信了此事,对荣王府有何好处?”

“朕倒认为,这个消息是真的。”圣册帝缓声道:“唯有它是真的,才能更好地取信朕与马相。”

这世上最高明的陷阱,往往便是以真实为饵,方可引人深入局中。

“朕曾让人查过段士昂。”圣册帝对马行舟道:“此人出身军户之家,他的父亲曾是范阳军中的一名校尉,早年战死有功。而不久之后,他的母亲也因病故去,家中仅余下一位阿姊与他相依为命……”

“再之后,段士昂到了投军的年纪,便也承继其父旧志,投入了范阳军中,这大约已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而正是那一年,他的阿姊据说嫁与了外乡人,从此再未回过范阳。”

“朕令人探查过段士昂这位阿姊的夫家,却一无所得。”圣册帝道:“朕便认为,或是那夫家贫寒无名,相关之人已不在世上了,但眼下看来……”

“段士昂这位远嫁后便失了音信的阿姊,或许便是段士昂与李隐的关连所在。”圣册帝推断着道:“而从李隐擅藏于他人身后搅弄风云的作风来看,朕有理由可以相信,段士昂是荣王府的人。”

马行舟心思几转:“若果真如此,荣王在此关头透露自己与段士昂的关系……”

“意在让朕做出应对。”圣册帝道:“朕若知段士昂是他的人,必会加倍戒备,为免段士昂攻入京师,助荣王成事……朕必当尽全力诛杀范阳军。”

“范阳军在东,如此一来,京师西面的防守便会松懈……”马行舟眼神微变:“届时恰给了山南西道与黔中道兴兵京师的机会!”

而不管攻入京师的是段士昂还是山南西道与黔中道,只要京师被破,荣王都可以长驱入京,行所谓主持大局之举。

所以,这或许是一场调虎离山之计……荣王欲借范阳军调离京师守军,尤其是其中的数万玄策军——荣王是因见女帝迟迟不曾有调用京师玄策军的迹象,故才有此计?

但马行舟说完之后,又意识到了一丝不对:“……可是圣上,李隐当真想不到此计会有被识破的可能吗?”

谋算的尽头,从来不是对方是否会入局,而是此局是否有被识破的可能——

“他当然想得到。”圣册帝冷笑着道:“所以这大约并不只是调虎离山之计……”

马行舟话至此处,已然也想到了此计的关键,那便是“两难”。

若圣上决定往东边洛阳用兵,则给山南西道及黔中道可乘之机。

反之,若圣上“识破”此计,由此判断荣王真正的目的是从西面动兵,遂集兵于西面防御,那么东面洛阳方向又会陷入空虚……

层层剖解之下,这甚至像是一个阳谋,无论如何选,夹击之势已成,顾此则失彼。

如此,或要问一句,荣王既已对京师形成腹背夹击之势,那么此次借马婉来信设局的意义又何在?

圣册帝心头已有答案:“他不外乎是想让朕知晓朕已为困兽,让朕自乱阵脚……”

圣册帝再看着手中这封信,甚至从中看到了荣王作为操纵局势的那一方,随手挥洒而出的挑衅气息。

而如此时局下,她乱得越快,败得便越快。

无论京师将余下包括驻守京畿的玄策军在内的兵力,用于抵御哪一面,都会顾此失彼……洛阳也好,山南西道也罢,皆近在咫尺,一旦调开京师防守,荣王便可借东西二者中任一势力,用最小的代价攻破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