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学堂见闻(三)(第2/3页)

“那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呢?”苏文的语气依然平缓,而于曼颐的叙述在找到切入点之后,已经显得有些急促。她迫切地要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她只有这三块大洋,只有这剩下的一个多月扫盲课。

“扫盲课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于曼颐说,“人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我听不懂算数,算数不成。我英语也学得很浅薄,英语不成。我识字,但能识字的人太多。我思来想去,自己只有画画这门手艺……”

她将画画称为一门手艺,一门与木匠、打铁相同的东西,苏文已经知道了她如何看待自己的天赋。他有些可惜,但他并不觉得难以理解。

“我看到报纸和杂志上总有人需要插图,”于曼颐继续说,“那些洋货商品的包装纸上也要插图,我第一笔薪水也是因为我能给人画插图。苏老师,我并不是为了学更好的美术而来,我只是想有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例如给人画那些你所说的平庸的插图和包装纸。上次我路过一家照相馆,能给照相馆画背景也成……”

“好了,好了。”苏文打断了于曼颐急切地叙述。

他低着头思考了一会儿,再度翻阅起于曼颐的画。他忽然注意到了一些方才忽略的细节,例如即便是模仿这些平庸之作,她的笔触仍然是具有灵性的。但她藏起了自己的灵性,因为平庸的东西才能让她用最快的速度寻得安身立命之法。

苏文对着她的画又思考了一会儿,抬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你说自己并不是为了学美术而来,这话并不准确。”

于曼颐茫然看着他。

“你所说的这条路,叫工商美术,”苏文很有耐心地向她解释,“这在上海,已经是一门专业的美术分支了,有专门的美术班,更注重商业应用,只是我不从事罢了。你所说临摹的那些包装图案,也大多是上海发过来的。”

工商美术。

于曼颐嘴唇微微动了一下,默念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如此简介而贴切地将她方才表达的一切囊括了进去,仿佛将一簇漫无目的生长的枝蔓用外力聚合,指向了一个锚点。

“不过你表达得很清楚,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了,”苏文夸奖于曼颐,“那我要你在这次的短期课所临摹的画作,或许会与别的学生有所不同,但也没有那么大的不同。于小姐,美术这事殊途同归,我看你的这些模仿之作,你应当懂我在说什么。你若是认同我的话,我给你开一张单子,你去附近采购纸笔颜料,三日之后便可来上课了。”

而于曼颐仍沉浸在“工商美术”这言简意赅地四个字中,点头的时候几乎有些恍惚了。

“我……认同的,”她说,又在意识到这课程敲定后改口喊道,“苏老师,我很认同的。”

于曼颐这一个中午所摄入的信息量比平日在学堂三天都多,她等苏老师开单子的时间都用来自我消化。从画室出来后要过一座石拱桥,于曼颐拿着单子站在桥上思索片刻,想到这些画具可以叫方千来陪她买,然后说是方千的,这样于家也不会有人觉出异样。

于曼颐发现人受过一些教育之后,大脑运转的速度就会快一些,思考问题也会更有逻辑些。像是这些事,放在以前,她或许三天才能理明白,而现下在桥上站一会儿就理明白了,看来人这脑子实在是越用才能越活。她在桥上很愉快地站着,又因为午后的阳光太刺眼而将眼睛眯了起来。她眯着眼睛和一辆从远处驶来的乌篷船打招呼,满头白发的船夫用浓重的绍兴口音问:“你是谁家的女儿?”

“我是于家的女儿。”于曼颐说,打招呼的胳膊举着,宽松的袖子往肘处滑落,露出的小臂在太阳底下白皙发亮,腕上还有一串蓝玛瑙石的手链,是她自小就在戴的。

“好姑娘。”船夫夸奖道,而后一撑杆子,从桥洞下面钻过去了。于曼颐又跑到桥的另一边看乌篷船远去,心想,她还没有带宋麒他们坐过这种船,下次来城东是可以坐船的。但她又想,上海虽是大都市,也未必没有河道,或许人家并不觉得这些船很稀罕。不过不稀罕就不稀罕吧,她也没有什么更拿得出手的地主之谊。这些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年轻人一次又一次地将她带入先前不敢想象的所在,她已经不知道该做什么才算得上足量的报答。

于曼颐就这样抱着感激和邀请的心情回了学堂,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叫她报名后来备课室知会一声的宋麒不在了,桌旁只坐着方千和另外两名学生。

“是政府来人叫孟先生去县里,”方千告诉她,“宋麒不放心,就跟着一道去了。曼颐,从你家到县政府要很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