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4/4页)
这些生活在内地的藩王,找机会削去他们的护卫是最好的手段。
此外允许宗室科举也不乏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历史上的大明批准宗室科举已经到万历年间了,这安排的未免有些太晚了。
不过当下推行宗室科举也有些过早,倒是可以交代交代,让儿孙记住。
这般想着,朱高煦看向在一旁理政的朱瞻壑:“洪武年间,天下宗室有多少?”
“至多不过百三十余位,而今四百余位,其中七成为县主、镇国将军等不计入宗俸。”
朱瞻壑举一反三的进行回答,朱高煦闻言颔首道:
“不计入宗俸,这从短期来看如何,从长期来看又如何?”
“短期来看开支过高,但从长期来看则十分实惠。”朱瞻壑不假思索回答,同时开口道:
“以父亲举例,若每位皇帝生亲王十余名,亲王生郡王百余名,则每朝增宗俸七八十万。”
“与之相较,朝廷每岁增收近百万贯,而每朝寡则十余年,多则数十年,不论怎么看,宗俸也不至于成为大头。”
朱瞻壑以乐观的心态来推算宗俸,即便按照他的推算方法,大明每代君王生十几个儿女,十几个儿女又生十几个儿女,最后宗俸增加也不过七八十万贯。
如此来十代,大明朝的宗俸最多七八百万贯,而大明朝当下每年增加的岁入近百万贯,一二百年后,大明朝的岁入恐怕已经突破三亿贯。
当然,他所采取的都是最大数,实际上许多皇帝一辈子也就几个儿女。
况且大明的公主俸禄是不能承袭的,所以公主一旦薨逝,那就直接取消俸禄发放了。
所以即便大明朝传国十代,宗俸也不会超过四百万贯。
如果算上无子、绝嗣等除国的事情,那宗俸发放就更少了。
相比较之下,大明朝因为海外而每年增收近百万贯的势头可不会突然停下。
以当下科技水平,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在达到两亿贯前,税收增长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不可能停下。
之所以朱高煦敢这么笃定,是因为他前世看过中英财政收入的史料。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并达到大明朝如今科技水平时,大概是鸦片战争时期。
这个时候英国占据印度和加拿大、澳洲和南非等地,财政收入达到了一亿五千余万两,而清朝仅有三千九百余万两。
现在的大明比起鸦片战争前的英国有之过而无不及,只要保证美洲不被欧洲渗透,大明的财政足够碾压全世界。
“宗室在我这一代不能放开,但到了你和钺儿那一代,若是不想培养一批废物,那适当开放科举还是可以的。”
朱高煦对朱瞻壑交代着,同时询问道:“你对朝廷日后的财政怎么看?”
“海外财政注定是朝廷日后财政收入的大头。”朱瞻壑不假思索回答,而这是他今年理政以来得出的结论。
此前他接触不到海外奏疏,可自从他接触到以后,他这才发现大明朝的财政增长主要是靠海外。
“当下朝廷在本土所得到的税收约三千六百余万贯,而海外财政收入则是一千五百余万贯。”
“儿臣仔细看过,本土税收每年增长不过二三十万贯,而海外却常年保持在六十万以上的增长速度,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儿臣预计三十年后,海外税收将会超过朝廷本土的税收,届时朝廷岁入或许会达到九千万贯,甚至破亿。”
“这其中,儿臣认为印度厮当上的诸国将会成为朝廷的主要贸易对象,其次就是东洲三国。”
“不过若是坐视东洲三国反发展,那日后他们必定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一旦朝廷在东洲利益受损,那带来的损失并不仅仅是金银铜矿,而是更为重要的贸易市场。”
朱瞻壑的一番分析让朱高煦颔首表示满意:“你觉得朝廷应该怎么做?”
“儿臣以为,朝廷应该在东洲扶持更多的部落,让他们发展成为国家,保持东洲和北洲、印度厮当、昆仑洲诸国林立的情况。”
“这么一来,朝廷不仅能更容易渗透他们,也能更好控制他们。”
朱瞻壑话音落下,朱高煦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
“武英殿的理政你可以不用参与了,从今天开始,你专门负责北洲和东洲、印度厮当的各部各国的扶持和市场经营。”
“儿臣领命!”听到自家父亲这话,朱瞻壑心里忍不住激动了稍许。
这是他第一次从自家父亲手中得到一部分权力,而自己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