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南杨北王(第2/5页)
王涣确实不知道朱高煦想要个什么样的继承人,如果他知道,那他就让朱瞻壑直接开演就行。
朱高煦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找不到,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位贴合他。
稍微贴合的,恐怕也就是汉武帝,但汉武帝虽然功业宏伟,但并不算君王典范,而且汉武帝总是嫌弃太子刘据仁弱。
可结果证明了太子刘据并不仁弱,反而十分刚强。
要说仁弱,只是对比汉武帝来说,他方才显得仁弱,若是对比旁人,那他可是刚强太多了。
王涣猜不到,可朱瞻壑却十分清楚,但他不能说出来。
即便是一直帮扶自己的王涣,在这种时候他也不能相信。
在二人的沉默中,马车驶进了北京城。
北京城内车水马龙,内里可谓十分繁华。
远处一股股白色的滚滚雾色向空中飘去,那是城内各坊供暖的地方。
内城数万户人家,每年供暖费用并不贵,仅二百文就可以享受冬季的供暖。
能居住在内城的人也不会缺少这二百文,毕竟内城的一处普通小院都高达五十余贯。
尽管相比较北宋汴梁动辄上万的房价,这三十余贯房价已经十分便宜,但享受了便宜物价的大明百姓还是觉得很贵。
由于京城道路在建设时就想到了以后的问题,所以建设的十分宽大。
人行道上人头攒动,马路上则是马车、黄包车、驴车络绎不绝。
来到这里,方能感受到大明北方的繁华。
几個月前的大阅兵,各国使臣又何尝不是被北京的繁华给吸引了眼球。
朱瞻壑虽然没有去过外国,但他毕竟见识过西南的疾苦之地。
不得不说,地域所带来的经济差距还是很大的。
东北、西南、东南的情况朱瞻壑都见过,唯有西北他没见过,但想来以后也会有机会去看看。
对于他父亲的政策,他向来都是表现得十分支持,尤其是在他前往陇川后,他便更为支持了。
如果没有朝廷的工程建设,许多地方的百姓就只能务农为生,而大明的地域复杂也让地方百姓的务农情况显得复杂。
类似他经过的贵州、云南等地,当地的耕地大多还是以梯田坡地为主,平原耕地并不算多。
西南需要足够多的粮仓,成都是一个,交趾是一个,现在还需要一个直面小西洋的,而这个地方就是三宣十慰。
孟养和麓川只是开始缅甸宣慰司和木邦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才是最终目标。
想到蛮莫的水运,朱瞻壑不得不佩服自家父亲的高瞻远瞩。
也在他佩服的同时,马车驶进皇城之中,并在东华门停下。
下车后,朱瞻壑坐上了早早准备好的步舆,一步步向着乾清宫走去。
坐在步舆上的他还在思考一些问题,却在两刻钟后见到了前方乾清门乌压压的一片。
“陛下,杨士奇及王回二人祸国殃民,请收回京察之命!”
“陛下,臣等附议,请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
上千名官员跪在乾清门前,隔着厚厚的乾清宫门,不断的唱声叩首。
见到朱瞻壑的步舆赶来,早早得知消息的他们立马起身簇拥而来:
“殿下,您劝劝陛下吧,民间百姓已经苦不堪言,早早结束京察方为正道。”
“臣等叩请殿下规劝陛下……”
一时间,官员们将矛头对准了朱瞻壑,这让朱瞻壑倍觉烦躁。
此刻他只觉得这群人着实可恨,毕竟自己的地位本就遭受威胁,如果自己真的听他们的去规劝自家父亲,他敢肯定自家父亲会对他产生极大的不满,而自己的位置自然也就不稳了。
“进去!”
朱瞻壑冷着脸对王涣下令,王涣见状带领东宫太监隔开了群臣,护送朱瞻壑来到了宫门前。
“请转告陛下,孤前来叩安。”
“殿下稍等,奴婢这就去询问陛下。”
朱瞻壑走下步舆,对宫门前的班值太监开口,班值太监也不敢托大,连忙回礼并转身走入乾清门。
不多时,班值太监返回门外并作揖道:“陛下宣殿下您进去。”
“多谢”朱瞻壑颔首,而后便独自一人走入宫门内。
走在长长的宫道上,朱瞻壑也感觉到身后的百官劝谏之声渐渐变小。
等他走到乾清宫门前的时候,那声音已经细小的不仔细听则完全听不到了。
“儿臣叩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起来吧。”养心殿内,朱瞻壑叩首行礼,朱高煦则是一身常服坐在榻上,手里拿着一本奏疏和一支朱笔。
“北征的事情我听说了,你倒是成长不少,值得夸赞。”
朱高煦目光都在奏疏上,头也不抬的吩咐道:“亦失哈,稍许给东宫送五百贯钱以示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