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第2/4页)
“每天消耗四十吨煤炭,正因如此才会把工业区放在房山。”
“至于水,北直隶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不用担心。”
朱高煦解释了一番,而朱棣也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的河北虽然因为气候环境,降雨量不如后世的河北那么大,但问题在于这个时代的河北人口也不如后世那么多。
后世河北大地人口接近一亿一千万,而当下的河北仅有不足四百万。
单单说人均水资源这块,这个时代的北直隶是后世河北的近三十倍。
至于所谓的温室效应,朱高煦恨不得多来点温室效应。
如果可以,他甚至希望全球上升两度,这样他就不用担心小冰期了。
只可惜,相比较自然,人的力量着实太小了,这种事情根本无法实现。
“这东西如果拿去制作兵器,恐怕生产速度也不会慢吧?”
朱棣看到这些机器制作螺丝的场景后,第一反应就是将其用作军工。
对此,朱高煦也点头道:“军械局里面已经开始设计适合的车床,等火炮可以批量生产的时候,军校之中的弹道学也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朱高煦虽然这么说,但他并不认为军械局可以很快用上军工车床。
他们是直接弄出来了蒸汽机,可与蒸汽机相关的许多行业发明他们却没有发明出来,只能不断摸索。
另外,大明现在需要的不是让蒸汽机进入各行各业,而是要解决人口贫困问题。
西北由于降水线向东南推移,曾经汉唐时期水草丰茂的关中、河套、河西等地都变得贫瘠起来。
这些地方可以发展工业,但它们生产的商品必须要有渠道卖出去,而这条渠道就是西北铁路。
修建一条西北铁路,朱高煦仔细观察过,起码能解决沿边两百多万人的务工问题。
通过大基建来将海外金银铸造为货币发放给百姓,这是最不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还能让西北百姓富裕的手段。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身旁的主事询问道:“每年能增加多少产量?”
“大约四成”主事不假思索的回答,这让朱高煦颔首道:
“倒也不错,按照这么算,等两京铁路通车的时候,差不多能有近二百辆蒸汽机车可以通行。”
“按照当下的运力,二百辆车差不多能运两万四千吨货物,如果是粮食,大概就是十五六万石。”
“从南京到北京,只需要跑两个月,这二百辆车就能运回三百多万石粮食,同时南下时也能将两万四千吨煤炭运往南方。”
“运抵之后,除去消耗,即便每百斤煤价四十文,一趟也能为朝廷赚七八千贯,一年下来就是八十多万贯。”
朱高煦说着两京铁路通车的好处,而煤炭只是货物之中利润最便宜的货物,如果将其它利润高的货物运往南方,那价格将会更高。
按照这样的盈利速度,刨除维护成本,大概十五年左右就能回本。
“赚钱这方面我是信你的,不过两京铁路还有四年多才能通车,朝廷的钱可不一定够花四年。”
朱棣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朱高煦询问颔首:
“这点父亲可以放心,只要今年银行不出问题,那钱粮的事情就好解决多了。”
“不仅如此,银行如果可以搞好,日后朝廷赈灾也会方便许多。”
说到这里,朱高煦想到了报纸:“现在《大明报》每个季度都能售出二百余万份,可见百姓对于朝廷的政策还是十分关心的。”
“除了《大明报》,其它报纸的销售也十分不错,各类报纸全年销售累计二千四百余万份,算上广告费,东宫这边去年光报刊的收入就净赚十九万贯。”
“报纸的舆论力量,想必您也看到了,至于十九万贯的利润,儿臣届时让人送往内帑,你好好花费便是。”
朱高煦提起报纸的盈利,朱棣闻言脸上浮出笑容:
“嗯,这钱不算多,但你既然给了,那我不花倒也不是了。”
“反正等我死了,这大明宫估计也是你在住,就当你自己提前出钱修建大明宫了。”
朱棣捋捋大胡子,朱高煦汗颜:“您如日中天,还是少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人终归要死,你爷爷那么厉害,不还是死了。”
朱棣没那么多忌讳,交代几句后,便询问说道:
“这五百多台机器如果都投入矿区,煤价的波动会不会比现在更大?”
“会越来越低。”朱高煦点点头,同时说道:
“不过和夏原吉说的一样,即便再低,可百姓手里没钱,他们依旧买不起。”“山西与西北的钱荒您应该了解,因此修建西北铁路势在必行。”
“修建铁路可以发给百姓上千万贯,而铁路修通后,百姓贩卖粮食、蔬菜也会方便许多,商人收购粮食蔬菜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