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年号永乐(第4/4页)

朱高煦不需要那么多诗词歌赋,他甚至连策论也不需要,他需要的是能够充当税务官员的基础官吏。

当然,东北的情况他不准备与外人说,甚至在奏疏中,东北虽然已经设立辽东三司,但当地还是在依照军事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憋个五六年,他迟早要给江南的乡绅们一点小小震撼。

想到这里,朱高煦在冕旒之后的双目不断扫视群臣,威慑十足。

他被敕封为太子,这是所有人都预料到的事情,不过朱高炽这个原世子居然被敕封为燕王,这倒是让人惊掉下巴。

如果不是朱棣说日后更改封地后再行更改封号,那恐怕就是小宗与大宗之间的争斗了。

这点,就连朱高煦也是刚知道的,显然这是朱棣临时更改的。

想想也是正常,朱高炽受封燕王,那是朱元璋的意思,这肯定没人敢反驳。

不过受封燕王不代表不能更改,况且朱棣这一脉本身就是燕王,如果继续让朱高炽做燕王,就难免扯上礼法之争了。

所以暂代燕王,等同承认朱元璋的想法,不过后续需要更改,这问题不是很大。

群臣与诸王想清楚后,便继续眼观鼻、鼻观心。

毕竟是登基大典,加上朱棣和朱高煦父子都是马上出身,倒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忤逆。

因此,朱棣的新政得以颁布,但具体怎么施行,还得看地方行省配不配合。

“退朝……”

伴随着鸿胪寺卿高唱,群臣也纷纷推金山倒玉柱的唱礼,朱棣、朱高煦二人转身离去。

父子二人在后殿换回了常服,朱棣一身盘领窄袖袍,朱高煦虽然也是一样,不过二人的花纹区分高低。

换上盘领窄袖袍,戴上翼善冠后,朱棣给朱高煦的印象,就与后世那幅画像没什么区别了。

父子二人各自乘坐大辂、金辂前往武英殿,待抵达后下车进殿。

与此同时,礼部拟定的功臣封赏也在武英殿进行着。

受了功劳的合计一万六千六百五十七名武官,不过能进入外廷的只有三百四十五人。

在这三百四十五人里,渤海占据三分之二,燕府三分之一。

他们依旧穿着原来品级的五官袍服,直到礼部将现场布置完毕,一张金台才被抬出武英殿门口。

朱棣走出坐下,朱高煦则是拿着圣旨走上前。

“啪!!”

锦衣卫的净鞭声炸响,武官们好似收到了讯息,纷纷跪下作揖。

“以下七人,共获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

朱高煦拿着圣旨唱礼,同时念出七人名字。

“英国公张玉,左军都督府右都督。”

“成国公朱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淇国公丘福,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越国公杨展,后军都督府右都督。”

“辽国公孟章,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沈国公王义,前军都督府右都督。”

“宁国公陈亨,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对于受封公爵的七人,所有人都没有太大意外,毕竟这次靖难之役中,他们七人功劳最伟。

只是功臣们毕竟属于燕府和渤海两派,因此都对对方的功绩有些质疑。

这种质疑,主要还是以渤海质疑燕府为主,毕竟渤海打下的地盘最大,还直接拿下了京城。

相比较之下,燕府虽然也杀敌近十万,但始终难以压过渤海。

好在目前众人还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所以他们都将目光放到了接下来的册封之上。

在接下来的册封之中,燕府张武、陈圭、郑亨、孟善、火真、王忠、徐忠、张信、李远、谭渊等十人受封侯爵。

渤海的崔均、陈昶、徐晟、塔失、多尔和齐、尼玛察、塔剌赤、房宽、陈瑄、杨俅等十人受封侯爵。

再往下,燕府的郭亮、房胜、谭忠……等十五人受封伯爵,渤海的郑峻、陈懋、孙铖、胡纶等十五人受封伯爵。

很快,七个国公、二十个侯爵、三十个伯爵的册封结束。

对于靖难之役功臣和兵卒的封赏,也在朱高煦旨意宣读结束后发放。

面对那一件件赐服和爵位的金印,所有人都目光灼热。

瞧着他们,朱高煦想到了南边错过这次功劳的傅让、张纯、林粟等人,不过很快他又嘴角勾勒笑容。

因为他很清楚,靖难之役结束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他要在提升生产力的情况下,将大明的版图扩大到极致!

《明太宗实录》:“五月壬寅,上于南郊祭祀天地,即皇帝位,年号永乐。”

《明世宗实录》:“五月壬寅,帝敕上为皇太子,敕世子为燕王,三子尚幼,故不敕。”

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