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乱我家者(第2/4页)

如果仅凭往年的棉衣、棉被来御寒,那恐怕今年大宁会出现冻伤冻死的事情。

见朱允炆前去办事,朱元璋也抽空出来对朱高炽、朱济熺、朱尚炳三人说道:

“人呐,一旦饱了就会忘记饥饿,穿暖了就会忘记寒冷,天下太平了就会忘记修葺武备,如此长期下去,一旦遇到灾祸就只会茫然无措,像没了头的苍蝇。”

“我深知民艰,所以时常督促工部修葺水利道路,让百姓皆得温饱。”

“如今田地收成虽然比往年丰收,百姓皆能自给自足,田舍乡野的邻皆安,但如果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那就错了。”

“你们日后都要为大明镇守四方,切要记得朕的这些话,对于民生不可遇安忘忧。”

“到了地方上,你们可谕民间百姓,但凡地有间隙,皆令百姓种植桑、枣,不要浪费田地。”

“若是遇了凶欠,你们也不能吝啬,要开放王府府库为百姓衣食之助。”

说罢,朱元璋看向旁边的随身太监:“着令工部移文天下有司,督民种植桑枣,且授以种植之法。”

“民间若有益种棉花者,率免其税,岁终具数以闻。”

“奴婢领旨……”随身太监见状应下,朱高炽三人也先后作揖,唱礼:“孙儿领悟……”

行礼结束,朱高炽退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继续低头处理奏疏。

之后,朱济熺与朱尚炳也先后拿着无法处理的奏疏上前找朱元璋解惑。

对于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举动,放在以前朱元璋或许会很高兴,但自从经历了朱高煦与朱允炆二人配合后,朱元璋就有些不耐烦了。

朱允炆理政两年半,早已经积累了经验知道该如何处理,而朱高煦更是摸清了老朱的理政思路,往往都是根据他的思路来进行修改和拓展。

可以说,在这两个人理政时期,朱元璋每日能处理的奏疏很少,他们也很少会主动上前来找朱元璋解惑。

哪怕他们来找朱元璋解惑,也会带着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免去了老朱不少麻烦。

如老朱自己刚才所说的一样,人一旦习惯了安逸,便会讨厌那些杞人忧天的人一样。

老朱虽然也知道要思备,但闲暇过后还是不免有些牢骚。

因此当朱允炆赶回后,朱元璋便起身示意他为三个弟弟解惑,自己则是走出了武英殿,想透一口气。

凑巧,今日武英殿殿门的班值太监是亦失哈,他见状也跟了上去,以便随身伺候朱元璋。

朱元璋并没有注意这个宫里的小人物,而是绕着武英殿走了一圈,脑中不断闪现许多国事上的问题。

北虏入侵彻底结束一个汉家王朝,这是从前未曾拥有过的局面。

蒙古人的“宽松”治理,使得地方上的蒙古豪强和汉人地主坐大,长江以北的汉民不是变成牧奴,就是变成农奴,长江以南则是聚集起来成为地主豪强的佃户,蒙古贵族的私兵。

这样的局面,即便已经结束了二十七年,但这块大地残留的许多蒙元风俗和习惯还是让朱元璋本人头痛不已。

入八月中旬以来,西北的鞑官反叛,东北的女真人叩边,北方兀良哈和鞑靼、瓦剌倒是还算安稳,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南下打草谷。

这样的局面下,北平、山西、陕西等地鞑官叛乱,西南土司聚众造反,各种棘手的事情让朱元璋本人心力交瘁。

饶是他这样的强人,偶尔也会想着偷几天闲。

只是一想到如今大明的局面,朱元璋就放不下心来休息。

不只是外部和内部有问题,就连他老朱家内部也有难以化解的矛盾。

一想到曾经那个尊重大哥的老三如今公然争储,朱元璋就觉得心里十分难受。

好端端的一家人,怎么自己还没走,就乱成了这样子?

想到这里,朱元璋叹了口气,也顿时觉得有几分口渴。

他咽了咽口水,旁边的亦失哈见状连忙递上了手中端着的茶。

朱元璋接过抿了一口,重新放在托盘上,这才注意起了这个眼疾手快的太监。

“你是高丽的还是女真的?”

看着亦失哈的外貌,朱元璋直截了当的询问他的出身,闻言的亦失哈也回答道:

“奴婢是指挥使武云之子亦失哈,海西女真人……”

“嗯……”听到亦失哈的自我介绍,朱元璋想了想武云这个人,却似乎因为年代久远而记不起了,最后只是应了一声,便继续往前走。

亦失哈紧紧跟上,与朱元璋走了百来步,朱元璋才返回了武英殿内。

他终究没有对亦失哈这个小人物上心,这样的举动也让亦失哈心里有几分失落。他本以为可以凭借这一口端茶递水的功夫让皇帝记住自己,却不想皇帝什么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