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阿房宫赋7(第3/5页)

说着她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若那未来的皇帝或当今官家当真是唐太宗就好了。”

那样大宋怎会有靖康之耻、偏安之难?

唐朝。

对唐太宗推崇备至的杜甫也有些兴奋:“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太宗陛下之功绩世所公睹!”

历代昏庸败亡之君的臣民,谁不盼着逢上这样一位明主挽国于危难?

晚唐。

杜牧乍闻这样的荒诞之语一阵失笑:“后人难平之时当真会异想天开,可惜啊……”

杜牧凭栏极目怅望,若幻想当真能实现,他也真希望太宗能降临本朝,一肃侈迷衰颓之风。

贞观朝。

一众臣子纷纷笑开:“陛下之贤明,百代共望,这是大唐之幸、臣民之幸!”

他们一齐拱手,真心实意拜服明君。

身负殷殷的李世民既觉荒谬又忍不住胸中激荡,世人认可他,予他种种期待。他明了玄武门之变自己或难逃诟訾,故而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唯恐德行有亏,致天下谤怨。况丈夫生于天地,但求俯仰之无愧。君者公器,万民在肩,不可不慎,所幸他并未辜负。

只是……

想到楚棠先前的话,李世民又是叹息。于治国一道他或许尚有心得,但在教孩子上,饶是他也要头疼哦!

家事国事,偏偏他的家事都是国事。

三国。

刘备等人面面相觑:“穿成阿斗,挽救江山??”

他的好儿子别也是个秦二世吧!

秦朝。

嬴政沉默了一下,自家能堪大任的儿子,竟然已经匮乏到需要借后世帝王荒魂转生的地步了吗?

未央宫。

刘彻咂摸着有些不是滋味:“朕也不比李世民差吧!”

就不能是他魂穿么?他早百年把匈奴打趴下。

不知何时进来了的司马相如忍了又忍,到底还是耿直道:“变成胡亥,需呼始皇帝为父。”

刘彻:……

“滚出去!”

司马相如:“……是。”

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再一次骂自己多嘴。

明朝。

冯梦龙连连呼妙:“魂魄寄生惝恍奇幻,后人果有奇思妙想。早知如此还要什么唐太宗夜骂李隆基,完全可以写太宗寄魂玄宗帝啊!”

他仿若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手中的笔顿时蠢蠢欲动。

另一边。

年轻的李贽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君主贤明则国家昌,君主昏暗则生民困、国败亡,国之盛衰系于一人,如此说来,君王才是德之贼啊!”

他说得平平似是自语,哪知一旁的好友吓都要吓死了。

“你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他一把将人拉到僻静处,压低声音认真告诫:“君正国昌,所以代代盼得圣明君,贤明之君自可救世,怎么能说君主是……是……”

友人不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李贽却是一本正经:“明君当然可以救世,然如唐太宗一般的明君又有几个?若遇昏暗之主,世道幽寐,百姓受难,又当如何?”

“那……那也是有明君的啊!”

“明君难求。”

李贽沉沉断语。

世道当真能全然寄托在一人身上么?他隐约觉得抓到了什么东西,又似乎混沌不堪。

【但是历史不做假设,它自有其发展规律,特定的历史人物应在特定的时代发挥特定的历史作用,所以如何意难平的畅想也只能是一种玩梗的畅想。

未来只会是今天的未来,无数历史的选择成就了我们的现在,谁又能说现在不是最好的安排呢?】

楚棠感慨着,听得分明的众人若有所思。未来只会是今天的未来,后人坦然接受一切历史的选择所铺就的轨迹,纵有血泪,不改豁达。他们忽然生出一种欣慰的骄傲,这是华夏的气度与明哲。

但是,李世民负手:“后人不知我等逢得天机,后事已明,总能筹谋。”

明朝。

朱元璋仔细思量水镜中的种种言语,眼神掠过堂下的朱棣和朱标,语气添了几分笃定:“前人选择成就后人历史,那咱如今,总要让他们走得轻松些。”

晚唐。

李商隐忍不住嘀咕:“楚姑娘这话说得倒也通透,但是……不是讲《阿房宫赋》吗怎么就牵出这么一大串了?”

果然偏题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李商隐为痛失姓名的小杜抱不平,那边的楚棠似乎听到他的吐槽,总结之后终于将话题开始往回拉。

【可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必要听一听千年前的理性的声音。诚然如杜牧所说,百姓确实不敢言,但他们当真敢怒,于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两句涉及的历史事件大家也很熟悉,前者指的是秦末的农民起义,后者就是项羽攻入咸阳城化身纵火队长的事了,项羽是楚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