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专营和垄断之争(第2/5页)
这些东西都是在统一战争时期就已经敲定了下来,并成为了基本的国策。
等到帝国统一华夏,开始接纳大量精英阶层的子弟进入统治阶层后已经无法动摇国策了。
后来帝国的工商业又发展迅速,同时罗志学又在推动对外扩张,这也就把国内的上流阶层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工商业当中去。
当代帝国的所谓工商业资本,除了官方资本以及极少数白手起家的商人外,其实大部分的民营资本他们本身就是前明王朝时期的士绅群体。
帝国杀士绅虽然杀的很狠,但是也没有说都杀光不是……这些残存下来的士绅群体抛售了他们的土地资产,然后带着这些资金进入工商业里,这也是帝国当年众多民营资本的主要来源。
工商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导致了单纯的持有土地所获得的收益没啥吸引力了,那些大商人富豪们对土地兼并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多管齐下,大楚帝国才算是真正解决了困扰了华夏地区几千年的土地兼并问题。
其中工业发展是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实际上如果帝国没有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话,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家的话,哪怕罗志学搞再完美的土地政策,实际上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数千年来,不是没有人尝试过,也不是没有聪明人想不到好的办法……而是都做不到。
农业时代里,土地就是最具价值的固定资产,同时富人们的钱也没有太多的可投资方向,这赚了钱后除了买地也没什么好的投资方向了。
这样一来,再好的政策也经不住时间的腐蚀,迟早会出问题,少则几十年,多不过一两百年这一系列的所谓农业政策就会化为泡影。
但是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不一样了,投资工业的收益超过了投资农业,同时工商业的发展让整个经济体系庞大了,富人们的钱有了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自然犯不着一股脑拥挤到农业里购买土地,搞什么土地兼并了。
因此……抛开现象看本质,要想全面的解决土地兼并,其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工业化!
其他的基本都是治标不治本!
罗志学好不容易才搞定大楚帝国的土地兼并问题,自然也不可能容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里,出现什么私人资本垄断企业,托拉斯这些东西。
不是说不能垄断,而是不能让私人资本垄断。
尤其是在一些民生重点行业里,大楚帝国别说不准私人资本垄断了,甚至连私人资本都不让进。
比如食盐行业……到目前为止,食盐依旧属于官营产业。
大楚帝国食盐产业,随着技术的提升,矿盐以及海盐产量飙升,同时火车,轮船等诸多运输方式的出现,让食盐的价格已经到了非常低廉的程度……低到什么程度,零售价格都是用‘分’这个单位来算的。
以松江府当地出售的普通食盐为例子,一斤普通食盐只需要五分钱!
楚元的兑换比例是一楚元等于一千分!
松江当地的一个最普通的低收入工人,月薪按照平均数算他六块五,这月收入他能买一千三百斤食盐!
在如今的大楚帝国,同等重量的食盐比大米还便宜的多!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么便宜?
除了技术进步,导致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成本大幅度降低外,这也和帝国高层强行拉低食盐售价有关系。
具体表现就是,帝国成立之初,一年都能上缴几千万楚元利税的大楚帝国盐务总公司,在承顺四十六年里,预计利税不足五百万,降幅达到十倍之多……
而且这些利税基本也不是本土食盐业务产生的,而是盐务总公司的其他业务,比如工业用盐,调味品业务以及食盐出口业务带来的。
几十年过去了,人口翻了好多倍,食盐的整体销量增加那么多,但是盐务总公司的食盐业务利润却是无限接近于零,只能依靠附加业务来产生利税。
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帝国高层间隔几年就给食盐来一波大降价。
大楚帝国盐务总公司,一开始是为了赚钱填补财政缺口的,但是现在盐务总公司已经没有了这个使命,它的使命只剩下保障食盐供应了……就连昔年的特殊税种盐税,也在三十年代被正式取消,盐务公司后续经营的话,只需要按照常规企业一样缴纳常规的企业经营税种就行,不用和之前一样还需要缴纳特殊的盐税。
如此情况下,帝国甚至都已经少量放开了盐务业务准许民间资本进入,主要是食盐生产领域……但是因为如今的食盐生产行业利润太低,民间资本都不乐意进,所以喊了好几年的食盐放开也没啥效果!
在大楚帝国里,食盐行业早就变成了微利甚至亏损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