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王立清的野心(第2/4页)

这种棉花包销合同,其实对于企业来说经营负担非常大,平时没啥事还好,但是一旦销量出现问题,这边卖不出去,那边还要持续不断的花钱采购棉农的棉花,这挤占的现金流可就是非常庞大,稍有不少就会导致破产的。

别看棉花合作种植公司玩的似乎是很低端的农产业,但实际上这玩意是正儿八经的资本密集行业,手里头不手握大把资金根本玩不下去。

这种情况和生丝行业非常类似,国内的生丝行业里,那些巢丝厂每年都要收购大量的蚕茧,而蚕茧这东西在目前来说很少有能够大规模种植生产的,普遍还是家庭蚕农为主。

那些巢丝厂为了确保自家的蚕茧供应,往往会设立相应的子公司,或者和相应的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会和广大的蚕农们达成数年的排他性包销协议,蚕农养出来的蚕茧只能卖给他们,价格也相对固定只会小幅度波动。

而蚕茧贵啊……很多大型巢丝厂企业每年用于收购蚕茧的支出就是动不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

同时蚕茧这东西也不是一年四季都稳定出产,而是固定在某一时期里成熟出产,这意味着每一年的某个时期里,巢丝厂或相关的蚕茧贸易公司都需要拿出大批资金来收购蚕茧。

然后再慢慢在一年内把蚕茧加工为生丝,最后卖出去慢慢回笼资金……这意味着原材料所占用的资金会非常大。

这手里没有充足的资金,甭管是你自己的还是贷款来的资金……没有大量的现金你都玩不下去。

棉纺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虽然不如生丝行业那么极端,但是在棉纱领域里也差不多……人家棉农在秋天收购了棉花后卖给你,是要拿到钱的,而你想要把棉花卖出去或者生产为棉纱再卖出去,这可是一个持续时间很漫长的事情,对资金的压力非常大。

王立清为什么能够收购三家国内的棉纱合作种植公司啊,就是因为这三家棉纱公司自己步子夸得太大,但是销路却是没有跟上,最终导致现金流破裂,陷入了经营困难,最后不得不出售。

倒是那家从事棉花进口贸易的贸易公司,这家企业倒不是什么经营不善的企业,相反经营的还很不错,在美洲地区拥有非常稳定的棉花来源,把棉花运回国内就是赚钱的,只是利润也不高就是了。

毕竟棉纱这种大宗物资,其价格其实很透明的,光靠当个二手贩子想要赚大钱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不傻。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王立清而言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王立清的安华纺织公司本身就是棉花的主要消耗大户,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棉花。

王立清收购这三家棉花种植公司以及一家棉花进口贸易公司,为的不是在棉花生意里赚多少钱,而是为了确保自家的棉花供应不出问题,同时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说白了,不指望这些原材料供应的子公司赚钱,赚钱的是纺纱工厂。

但是这一系列收购,尤其是三家可谓算得上是资本密集棉花合作种植公司,需要的资金非常多,为此找银行贷款了不少钱。

建立原材料供应体系,再加上棉纱工厂的持续扩张,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的,也因为如此,其实安华纺织公司的负债也不少,对现金流的稳定也更加看重。也就更加需要一些能够长期采购的战略合作伙伴,哪怕是在利润上做出一定的让步,王立清也愿意和这些长期采购的战略合作伙伴签订一份长期合作的合同。

只不过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不是那么好找的。

人家下游的织布厂商也怕你安华纺织公司哪一天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导致他们棉纱供应出现问题。

这种事,需要的是双方彼此的信任,并不是你单方面想要有就能够有的事情。

为此,王立清过去一两个月里不断奔波,靠着安华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在过去二十年来建立的稳定商誉,算是敲定了一部分合作厂商,但是算算合同的采购额却是不多,连第二分厂的预计总产量一半都还不到呢。

所以他还得继续努力,尽可能的找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而在这之前嘛,这些没有找到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新型中端棉纱产能,还需要其他的渠道来卖出去。

这个时候,之前隆东纺织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就体现出来了价值,原来隆东纺织公司的销售渠道,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上不来台面,下游渠道都是一些小型的织布厂,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还有一些干脆是棉纱的零售渠道……也就是直接把棉纱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广大农村地区里的农民。

在当代里,很多地方里,尤其是经济不怎么发达的部分偏僻农村地区里,依旧存在着典型的小农经济,也就是自耕自织,很多农民甚至连棉花都是自己种的……然后直接纺纱织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