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统治的基础(第2/3页)

当楚军后勤部的官员来都安阳村募集青壮以运输物资的时候,当地的青壮踊跃参与,不单单圆满的完成了募集任务,而且都还超额完成了。

其中固然有部分人是为了应募运输团之后可以吃饭的缘故,但是这也少不了以往楚军给他们带来的良好生活,让他们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后所作出的一种回报。

他们就是很单纯的觉得,生活在楚军治下有奔头,并且不想回到明朝统治的时期,所以听到说前线大军打仗的时候需要人手运输物资,尽管天寒地冻的,尽管没有工钱,人家只是管饭而已,但是这些青壮们依旧很乐意去。至于说为什么不直接参军,以战斗的方式支持楚军。

你想参加人家也不要你啊……

目前楚军的武装力量,主力师部队其实人数不多,因为人数有限,对于士兵的挑选其实也很严格的,很多青壮想要去应募还不一定能选上呢。

至于守备军……前头的明军降兵越来越多,为了避免这些降兵祸害地方,楚军不得不持续设立新的守备军,如今守备军的规模都已经达到了十四个师了,并且大多都满员。

楚军那边一直都是在持续对守备军进行裁汰呢,那里还会从民间招募青壮加入守备军啊。

所以,民间青壮想要加入楚军,为大楚帝国效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大楚帝国的兵,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

在大量民夫组成的运输团的努力下,后勤部一口气为第八师、第五守备师等在北线作战的兵力,送去了大批的粮草,弹药以及冬装等大批物资,有效的缓解了第八师等部队的物资短缺情况。

身在金陵城外的罗志学,接到了后勤部方面的报告后,微微沉思了后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诚不欺我。”

罗志学摸着良心说,其实他并没有特地的为改善民众的生活而做出太多的东西,他做出的很多政策措施,其出发点并不是真的为了让民众过上好日子之类假大空的口号。

罗志学的出发点很简单的。

早期就是为了捞钱获得军费,后来则是一定程度上注意了维持己方控制区的稳定统治上。

说白了,罗志学就是为了自己的统治能够更加稳定,所以才会折腾出来众多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其实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民生政策,比如说参务大臣的设立,比如军务院的设立等等,还有还多很多呢。

然而这些政策附带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好处,不过其实也好的有限。

至少大楚帝国治下,饿肚子的人依旧多了去……

然而即便是这样,仅仅是这么一点点的好处,就让当地民众们在大冷天里,冒着风雪为前线大军运输物资!

这些底层的民众,其实很容易满足的!

罗志学看过报告,沉思了许久。

嗯,不是什么感动之类的,作为一个上位者,当了一年多皇帝的罗志学不存在这么低级的情感。

他看到的是:底层民众的要求相对比士绅地主,市民等阶层的要求更低,更容易满足,并且在施政上也有较大可行性。

如果自己稍微进行一定政策的倾斜,那么就能获得亿万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们的支持。

而一旦获得了广泛的底层民众支持,那么自己就能彻底奠定帝国真正的统治基础。

毕竟单纯依靠军事力量维持统治很不靠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犹如沙滩上的堡垒,一涨潮就完蛋了。

罗志学还得在军事力量之外,再给自己的帝国找一条统治的根基。

而甭管是地主还是新型资本家等上层,罗志学觉得不靠谱或者说没那个必要。

因为他们都存在着软弱性,并且缺乏对抗武力的能力。

对于这些人数只是极少数的士绅地主、资本家之类的,他们乖乖听话还好,不听话就一炮轰过去就完事了,罗志学没必要和他们妥协。

嗯,现在楚军就是这么干的,在新占领区里玩抄家灭族,楚军可从来都不手软的,更加不在乎什么地主士绅们的想法。

总之就是要么乖乖交税,要么抄家灭族,就算是要逃跑到明王朝那边去,你也得把家产留下!

不过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们不一样。

他们人数更多,而且更加容易满足,拉拢他们性价比更高,这用的好了,那么就能够成为帝国真正的统治根基。

嗯,底层人人数太多,一旦反抗起来镇压也太麻烦,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

陕西那边的流贼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挺杀了一批有一批,但是一直杀不完……

而且罗志学觉得,就算真反抗了也不能真杀完,真杀完了他统治谁去?

现在,他已经是暗自敲定注意了: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