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东吴?不会就这样……无了吧?(第2/5页)
对儿子诸葛恪的举一反三,诸葛瑾露出了满满的赞许。
同时他又提出了质疑,“恪儿?你说了这么多?可你知晓?为何汉代自高祖起,就对儒术如此热衷,对忠孝如此推崇么?”
这……
诸葛恪虎头虎脑的摇着他的脑袋,很显然,那时……年仅七岁的他,纵是天生聪慧,也并不能理解这中间蕴含的大道理。
诸葛瑾很有耐心,细细的向儿子解释,“因为高祖发现,他的臣子与春秋、战国,乃至于秦、楚汉相争之时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些臣子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对君主并没有太多的忠诚度,所谓‘忠君’的意识,在其脑中也极其淡薄,那时就算有人背叛,惩罚也只是‘废赵王敖为宣平侯……前有罪殊死以下,皆赦之’如此这般……不痛不痒!”
“这也造成了,从大汉开国到汉武帝即位前的六十余年间,竟有多达十七次的诸侯叛乱发生……就是为了杜绝这种人人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取天子而代之’的事情发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开始深思,开始寻求解决之法,接下来的故事便是书籍中记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此来彰显汉王朝极度重视忠孝之道,并通过儒学来加以实施,从上而下的推广,甚至将人才的推举称之为‘举孝廉’!”
“这其中……忠君是一方面,是确保贵族、百姓对天子绝对的忠诚,孝悌又是另外一方面,是给人加以深刻的羁绊,让那些有叛逆之心者因为‘孝道’,因为‘家人’而畏手畏脚!说到底……这是君主对整个帝国的统治啊!”
经过诸葛瑾这么一番事无巨细、详略得当的讲解,诸葛恪连连颔首。
他懂了……全都懂了!
这便是……忠孝的由来,这便是忠孝的发展……还有儒家,原来这些学说并不是单一的学说,而是帮助“帝王”统御下属的思想。
也得亏他诸葛恪是出生在博学、强识的琅琊诸葛氏。
诸葛氏一族的家学,足够他们透过现象看到这些事物发展的本质,只是……
那时的诸葛恪在明悟了“忠、孝”之后,他立时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忠诚、孝悌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很好……但却同样会产生一种问题,爹……若是有朝一日,有人面临忠孝不能两全的局面时?那……又该如何抉择?是选忠?还是选孝?”
唔……这个!
诸葛恪的问题让诸葛瑾惊喜与意外,惊喜的是儿子的才思如此敏捷,这何止是举一反三哪,这意外的则是,这个问题……就是他诸葛瑾也回答不出。
忠孝自古不分家,可若是忠、孝难以两全时,又要如何抉择呢?似乎无论选哪一条,都是错误的呀!
事实上……
此时此刻的诸葛恪,他正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抉择,就是他七岁时提出的这个难题。
一边是,心向往之的忠义;
一边是,难以割舍的孝道;
——是向左?
——还是向右?
另一边。
诸葛瑾所在的驿馆,尽管回来时在马车内,诸葛瑾已经表达了他不想再与吾粲议论这件事儿。
但在这静谧的夜里,吾粲还是忍不住来寻他……
月上眉梢,诸葛瑾屋外的擂门声格外的响彻。
等到诸葛瑾披着衣服从房间内走出来,他的样子有些烦躁,“别敲了,担心把魂儿敲来!”
可开门时看到是吾粲,他不由得叹息一声,沉吟道。
“何必呢?”
吾粲却像是格外的亢奋,“诸葛子瑜……你说,你说……你说你这儿子,到底会不会帮我们?”
“若是帮我们,那便是背叛荆州……那是不忠!”
诸葛瑾像是下意识的回到这么一句。
吾粲却毫不在意的一挥手,“若是他不救你?那就是不孝……诸葛氏一门,当不会教出如此不孝的后辈吧?”
这……
面对吾粲的话,诸葛瑾的喉咙滚动了一下,像是有话要说,但最终……这话还是悉数吞进了肚子里。
倒是吾粲愈发的急不可耐:“诸葛子瑜,你倒是说句话呀,主公……主公等着你回信呢?你也是知道的,主公不会用你的家人去要挟,但这种时候,我们除了这样去骗你那儿子,还能如何?还能如何?”
面对吾粲的质问,诸葛瑾也无奈的、彷徨的把眼睛望向了黑暗里。
仿佛这一刻,那无穷无尽的黑暗正在将他吞噬。
对儿子诸葛恪,是艰难的抉择,对他诸葛瑾,又何曾不是呢?
一边是“君臣不相负,来世复君臣”的君;
另一边,却是他最喜爱的、最器重的,有着“蓝天美玉”之称的“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