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十年尘封,此方为关麟最大底气(第2/5页)

这一下,格局就彻底打开了!

中医是华夏的,这点毋庸置疑。

可,西医……如果是华夏发明出来的,那不是中医的一部分嘛?

……

……

江陵城郊,沔水山庄。

秦弩中“蹶张弩”的生产正在按照统一标准的“流水线”式的作业……

关麟提出的,将秦弩制造所需的一百七十多道工序简化成一百道,然后一百人为一个组,建立一条线,然后标准化生产……

这个想法还是保守了。

因为一百七十多道工序中,其实大多数并不繁琐,真正繁琐的也就那三十多道,故而……在黄承彦与刘晔商议过后,最终将这些工序拆解再合并,最终简化成了五十道。

每五十人为一组……

每人的工作量几乎拉平。

至此,整个沔水山庄所有的工房,停止了一切其它器械的制造,全力以赴,优先制造“蹶张弩”……

可新的问题还是出现了。

那就是……哪怕按照如今按照这个全新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可一个月补齐四万支蹶张弩的难度依旧很大。

很明显,夜以继日,“两班倒”的生产……已经完全不够了。

刘晔与黄承彦正在讨论的便是,能不能适当的给“工人”增加做工的时长……

说起来,一天是十二个时辰,沔水山庄所有的工坊有规定,每天只需要做六个时辰的工,其余时间均用来休息。

六个时辰就相当于后世的十二个小时,似乎……也挺长。

可……古人是最淳朴的,他们没想那么多,只觉得……每天做工六个时辰,就能吃饱饭,就能穿暖衣,就能有地方住,还能攒下钱来,这已经是莫大的“福报”、莫大的“幸运”了!

再加上,最近沔水山庄内部开始建立私塾……

这些“工人”子女均能不花一个大钱就入学读书,这无疑……又是带给这些“工人”们一轮全新的希望。

日子真的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唉……”

倒是此刻的黄承彦长长的吁出口气,感慨道:“这些工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能吃苦……”

因为招募的多为“工匠”,所以在关麟提及过一次“工人”这个称呼后,整个沔水山庄大多数的百姓都如此自称。

至少……“工人”这样的称呼可比“苦力”好听多了。

隐隐还多出了一些口号——咱们工人有力量!

“唉……”黄承彦话说到一半儿,又轻叹口气,“这些工人能吃苦,却不是咱们加给他们更重负担的理由啊……工房中的做工,负担本就不轻,六个时辰他们多半已经足够疲惫了吧?若是再加几个时辰,他们如何能扛得住?他们又如何能心甘情愿?”

黄承彦与刘晔争执的焦点在于,刘晔提出把每个工人每日做工的时间从六个时辰加到八个时辰。

说起来,这个数字也不是瞎掰出来的,刘晔是经过复杂的计算,算出……只有如此,才能按时交付给关麟足量的“蹶张弩”,否则……一个月的时间还是太紧了。

但……黄承彦不同意,坚持不允许增加这些“工人”的负担。

一时间,两人争执了起来。

“黄老,也就一个月,过去后……咱们可以补偿这些工人哪!也可以在这个月多给他们发放一些钱粮……这些都不是问题。”

刘晔依旧坚持自己的主见。

可黄承彦仿佛是铁了心,他转过身,语气沉重与坚定。

“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说到这儿,黄承彦扬起手,摆了摆……迅速的往此间工坊的门外行去。

倒是刘晔意味深长的望着黄承彦那拉长的背影。

此时,天已渐昏,本该是交接班的时间,白日里做工了六个时辰的工人该去吃饭,然后休息……今夜要上工六个时辰的工人也是先吃过饭,然后进入工坊,开始了新一轮流水线的作业!

这个时间,几千人都会蜂拥回居住的区域,等待后勤部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他们手里。

故而……

这个时辰也该是工坊一天中最为冷清的时候。

可……莫名的,当黄承彦走出这里时,已经有几十工人就守在门前,像是专程在等着他。

“你们?”

不等黄承彦开口……

已经有工人张口问道:“黄老,自愿加两个时辰做工,是在这里报名吧?”

啊……黄承彦一怔。

又一名工人道:“闲着也是闲着,听说云旗公子急着要这批弩,咱们觉得……能多干会儿就多干会儿……嘿嘿,其实也不费多少力气。”

这时,一个年轻的工人笑着道:“是啊……多干多得嘛!多攒下些钱,俺还盼着能娶一房婆娘呢!到时候,晚上就有人给俺暖被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