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番外·女子学馆(第2/3页)

陈娘子就像是一盏明灯,顶着天下流言蜚语与骂名为天下女子闯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据说陈太傅都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将她的名字剔除族谱了——但潘阿瑶却不屑地想,什么剔除族谱,本来族谱里便没有女子的名字呀?陈娘子这样惊才艳艳,在族谱里也只是在陈太傅的名字下头,添了个“育有一女”罢了。

但总要有人做那头一个,自打有了陈娘子后,这天下的规矩与锁链便松动了起来,许多寒门世家、平民百姓都将学馆视为通天之道,纷纷将女儿送去读书,不再计较什么名声有碍——学馆里授课的是女先生、同窗也是女子,路上家人接送,又有什么有碍呢?

潘阿瑶家虽不算很富裕,但阿耶在坊市里经营着一间粮米铺子,因此除了每年秋季阿耶和阿娘要下乡收粮,需要她回家帮忙照看铺子之外,她平日里只需要做些洒扫、烹煮饭食、砍柴烧煤的活计,于是求了阿耶大半月,阿耶便松口许她去读书了。

她也争气,回回学舍考评都能拿前三呢!

阿耶嘴上不说,却时常跟街坊四邻吹嘘:“我家阿瑶那论起来,也是榜眼呢!比多少名门贵女读得都好!出息得很呢!”

因她读得好,阿耶连秋日要下乡都没叫她旷课回家帮衬,而是写信给乡下老家的老姑,请她过来帮忙看顾几日,老姑是带着表妹来的,表妹夜里跟她同塌而眠,望着她挂在墙上、每日都要用茶壶底子熨烫得齐齐整整的校服,羡慕得好似那车轱辘,反反复复地说:“真好啊阿姊,这衣裳真好看,读书好不好玩?真不知朝廷什么时候能在乡野里也开些学馆,我也想读书,我也想上学……”

潘阿瑶便宽慰她道:“别急,总有一日,女子学馆能遍地都是,那时候大家都能读书了。”听闻陈娘子去了外头,已经在治下州县办了一所小小的女子私塾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陈娘子”出现,一定会有那一天的。

是啊,若是能读书,谁愿意一及笄便嫁人?就像潘阿瑶心里也是这般想的,进了学馆以后,她便不再想随随便便嫁人了,只想着日后要入仕为官,也像陈娘子一般做个能够匡扶社稷的好女子!

雪下如尘,实在太冷,将她的思绪也冻住了,幸好她穿着棉衣棉袄,咬着牙便忍下了。她骑着毛驴,给驴擎着大伞,艰难地在学馆闭门的钟鼓声响起之前进了校门,可算是松了口气。

在学馆门口,有专门开辟的两片青布车马棚子将毛驴栓好,在自家毛驴上挂上了“潘家阿瑶的驴”的牌子,还不放心地给照管车马棚子的杂役嘱咐了几句,递上几文铜钱,这才进去读书——据说有那不厚道的,故意将牵走旁人家的健驴,把自家的老驴留在那儿,还有偷驴车轮子的。

家道殷实的会留下仆从看管,但潘阿瑶这样的身世,家里连短工都只有过年过节才请一两回,只得防范于未然。

紧赶慢赶进了学舍,掀开棉布门帘子,只觉一股暖气扑面而来,将她浑身的寒气都驱散了,她急忙拍了拍身上沾的雪沫子,不然等会被暖气一烘衣裳便要湿了。

学舍里摆放着整齐光滑的木质桌椅,不再是那需要跪坐的矮几,这也是近几年随着棉布而时新的,如今家家户户都偏爱这些胡椅,不再跪坐——棉布制成的里衣与兜裆布柔软舒适,衣裳也随之而变,垂腿而坐不再失礼,胡椅便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了万家。

“阿瑶,你快进来,朱夫子快到了。”与她同桌的女孩儿忙挥手叫她进来,“朱夫子最严厉,你今儿来迟可别被她捉住了。”

潘阿瑶家住的坊市比较远,先前便因大雨迟到了一回,正好撞在朱夫子的手里,顶着一身雨水在门口罚站了整整一堂课,把潘阿瑶羞得想钻进土里去,因此听得心有戚戚焉,赶忙入座。

果然没一会儿,眼眸锐利的朱夫子便夹着一方大算盘进来了,她脸上挂着水晶眼镜,十分不苟言笑。

潘阿瑶也连忙从自己的桌洞里掏出算盘来——朱夫子教算学,因仙迹的缘故,现下已不再用算筹计算,在她的课上每人都要准备一只算盘,富裕些的人家用玉石做算盘,潘阿瑶的是普通桃木的,因为她家后院有一棵粗壮的老桃树,她阿耶砍下了一截树枝,给她做了一只算盘。

算学课潘阿瑶读得吃力,但她性子倔强不服输,不会的便问同窗,一遍两遍地学,还是努力跟了下来。听着朱夫子拆解鸡兔同笼到底有几只脚的题目,阿瑶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一串串数字——她们如今学得都是后世的数字了,的确是简洁快速。

之后,又上了经义课,学四书五经与诗文;午间还有“健体课”,潘阿瑶和女孩儿们最喜欢这门课了,大伙儿能三三两两在学馆的空地上踢毽子、蒙眼捉迷藏、投壶、射箭、骑马、蹴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