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要买】李广难封(第5/8页)
而汉武帝将这样一个老将放在这个位置上,是因为对他能力不认可,不愿意给他重兵吗?
爷爷个人认为,恰恰相反。
一是张骞与李广作为九死一生的诱饵,不需要那么多兵力,而张骞比李广爵位高,故而张骞领兵数量更多;二是在元朔二年,汉武帝已经为了这一战提前启用李广,命他代替韩安国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广一到右北平就加强军备与全郡防务,这个与匈奴周旋了半生的老将,好像只要背靠城池就能笼罩那个什么……你们年轻人常说的buff。左贤王与李广交手好几次,硬是找不到可以下嘴的地方,还常常被李广反打,以至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所以啊,其实只要认真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汉武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重用李广,而李广也不像如今传言中那么无能,只不过为了战胜匈奴,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时代使命。
当然,迷路这事儿就是能力所限,李广为将的短板所在了,这只怕也是汉武帝后期连坦克也不让他当、不愿意信任他的原因了。
不过汉朝将领除了卫霍,好像大家都迷路过,公孙贺、公孙敖、李广、连张骞这个地理达人也没能幸免。
咱们不得不再次感叹,卫霍真是天才啊!】
好嘛,刘彻这下可明白了先前为什么仙迹总说汉军找不到匈奴了。
他不由无奈地扶住了额头。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不过,也正因为那几年李广等人死死守住了右北平一面的东线,也成功拖住了匈奴左贤王的骑兵,身处西线的卫霍二人主动出击匈奴单于的主场再无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尽情挥洒他们卓越的军事能力,对匈奴单于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就是汉武帝极为精明、智慧的“重西轻东”的大战略!
这样的战略可不能用对某个将军的喜好与成败来轻忽断言,一个国家十多年的战争,这些胜利离不开汉武帝高明的战略定位,也离不开诸多将领在背后付出生命的努力,我们不能否认卫霍的闪耀与天幸,却也不能无视他们背后默默守卫国家边疆的李广、韩安国等东线将领。
那么,为何历史上总说李广无功?
因为汉武帝调整了对付匈奴的大战略,却没有调整“计首受功”的封爵制度,这样简单粗暴的传统记功制度是无法衡量韩安国与李广等人在守边上付出的功绩的。】
汉武朝。
刘彻微微蹙眉:以首级计军功无法衡量守边将领的功绩?那该如何计军功呢?
但李广这成天迷路也不是个事儿啊!
还有张骞,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啊!
刘彻心底腹诽:李广封不了侯可怨不得他!
【另外,《汉书》还记载(并不是《史记》中的记录),李广治军颇得其道,尤其重视“斥候”等特种兵的培养,千年之前,李广就已经明白了信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啊!他真的有勇无谋吗?还有人说李广明明知道匈奴人多,为什么不提前躲避匈奴骑兵?非往里头冲!还不就是想抢功劳封侯?就不能等等张骞?先不说能不能躲得开,若李广真的率军绕过匈奴主力,避而不战,或是因为等待张骞不小心放任左贤王率骑兵阻挠西线战场,毁了汉武帝辛辛苦苦布置的战术,汉武帝一定会第一个扒了他的皮!
大家现在明白了吗,“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其实根本就不在于李广打的那几次败仗上,那几场硬抗匈奴主力的战斗,或许汉武帝也没想过他能赢,从这一角度来看,东线的这些将领,他们其实是整个国家对外军事大战略调整中的牺牲品,也是必须牺牲的部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仙迹的中肯之言,叫李广不由老泪纵横,他以袖遮面,不愿叫人见到他的面目。
【汉匈战争从元光六年( 前129年) 秋至元狩四年( 前119年)整整十年。这十年里,卫霍二人格外争气,为汉朝取得了无数胜利,将匈奴打穿远遁。因此,在这十年间,汉武帝大行爵赏,先后封侯者数以百计,就连李广的部下,在跟随卫霍出征后,都有不少人捞到了侯爵。
卫霍以压倒性的实力衬托得其他将领都黯淡无光,也不仅仅是李广了。
而李广在这十年间又如何呢?老实说,李广是个长处很明显,短处也很明显的将军,除了一些小战,他五次出战,两次当坦克敌众我寡未能胜利,两次迷路未遇匈奴寸功未立(其中有一次要带兵翻越大漠,确实比较难),最后一次更是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让迷信的汉武帝认为他“数奇”——“数奇”就是点背、倒霉,命数不好的意思。
这对一个老将是致命的打击,可哪怕汉武帝不再让他当前锋,不许他领兵去西线主战场,李广还是每每请战,哪怕只有几千骑,哪怕只是打打下手、当诱饵、当疑兵、当断后的敢死队,他也想要出征,他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窝囊地死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