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4/6页)
他说要去临安,姜维自无异议,早将自己过来探测长安疑冢的目的踹飞到了天边去。
不料两人还没动身,苻坚的人就已经来了,将他们客客气气地请入长安宫阙中,这第一次见面着实有些尴尬。
苻坚:“二位好,来与朕……与孤商议一下章程。”
小诸葛亮:“哼,就是你给知己赞美「功盖诸葛」,想要压我一头?”
姜维:“我的小老师就站在这里,你现在还觉得王景略「功盖诸葛」吗?”
苻坚一阵扶额,尤其是对上了小诸葛亮天真明亮的眼,更是心头一阵发虚。
不过,他和王猛之间是何等情深意重,别说少年诸葛亮站在这里,就是一打诸葛亮叠在一起,他也会坚持声称自家景略最强。
“那是自然”,苻坚这么说道,“朕坚决不改。”
姜维冷笑一声。
会议就在这种不甚愉快的氛围中开场了,二人听说苻坚居然打算在这里搞汉法变革,甚至还想拉他们入伙,顿时目瞪口呆。
“你没吃错药吧”,姜维讶然道,“我们只能在这里停留小半年,谁家改革不靠三年五载、积年累月之功?”
苻坚面色沉静,抬手细拂过纸上题字:“朕知道,所以朕只能做一个开端——至于接下来局势究竟如何发展,是火上浇油愈演愈烈,还是蒸蒸日上焕发新生,只能交给命运了。”
姜维深为无语:“……不是,你看我像那种会帮蒙元效力的人吗?”
苻坚一振衣袖,沉声说:“我们不是在帮蒙元效力,而是在为王前驱。”
“接下来的乱世终究会走向终结,恢复汉人衣冠、汉家天下,这些占据主体的蒙古人、色目人不会凭空消失,新生的帝国终究还是要走向汉化之路。朕要用这一次摸索,为后世王朝开路。”
姜维神色转为严肃:“愿闻其详。”
苻坚将自己给太子真金完善过后的汉化政策一一道来,什么土断改革、税法新修、兴办太学、重振科举、广开教育之门、开义老院国家赡养老人,等等。
这是一系列极清明有效的政治民生操作,一旦实施步入正轨,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保境安民,让百姓不必再流离失所,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还辅以大量消除民族隔阂的文化操作,多管齐下,竭尽全力地弥补华夷之间的民族裂痕。
“这些举措好是好”,姜维从头听到尾,眉峰紧锁,“但秦王陛下,我认为,我们并没有成事的把握。”
苻坚望着他,衣袖猎猎,声音浸没在长安城中呼啸的冷风中:“当年伯约你十一次伐中原,难道就真的有把握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了吗?今时今日,何不知其不可而为之,护此江山百姓,再度逆向而行?”
若一件事十成十会赢,固然可喜,但他的一生中就从未遇到过如此幸运的时刻,每一次抉择都是在生死豪赌,都在与天对弈。
到沧海横流,山河逆乱之时,还愿只手扛青天者,便可称之为英雄。
姜维沉默了许久。
他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由魏入蜀若许年,羁旅托身,腹背受敌,纵然国破家亡,希望渺茫,依旧始终没有放弃,直至身死于乱军之中。
又或者说,不止是他,所有站在了季汉的旗帜下,愿意为大汉奋战至最后一息的人,都是燃烧自我的理想主义者。
不图名利,无惧生死,虽千万人吾往矣。
季汉,便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皓月当空。
这世间唯一能够打动理想主义者的,那只能是同样光辉炽烈的理想。
他最终点了点头,算是应下了苻坚的这桩邀请:“如果丞相他没有意见的话,我也没有。”
一旁正在视频和小伙伴聊天的少年诸葛亮:啊???
满脸懵逼. jpg
诸葛亮他现在还是个十岁出头的崽,既没经历过日后一生的艰辛跋涉、烽火交关,而且依照刘裕对小朋友们一以贯之的保护程度,他这辈子都会顺风顺水、平平安安地度过,和那些意难平是彻底无缘了。
拜拜吧您嘞!
所以,此刻他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姜维和苻坚的神色看起来都如此严肃,甚至有点儿悲伤难过。
他悄悄拽了拽姜维的衣袖,用自以为压低,但实际上大家都能听到的声音说:“伯约,发生了什么呀?”
姜维见他如此不在状态,微感无奈,想起自己位面已故的老师,心头又止不住地一阵发酸。
唉,这样已经很好了。
姜维望着他,神色柔和,将先前的事情都转述一遍,末了又道:“秦王陛下邀请我们和他同行,您有什么想法吗?”
“我觉得很好”,诸葛亮认认真真地说。
他毕竟是出来历练的,似乎在太子真金这里搞政治变革更适合他,更符合自己的未来规划,至于战场上的风云争锋什么的,还是交给岳云和檀道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