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3/4页)
用其他人的话来说,就是学风不盛。
但一时不盛,不代表一辈子不盛。
只要肯发展,肯读书,他们不会比其他地方差。
大家都是人,完全不存在,哪里的人聪明,哪里的人愚蠢。
民风对人的性格或许有影响,但绝对不会影响智商,信那种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智商不够用。
纪元过来,竟然用很直白的话来宽慰大家。
从本地的发展,再讲到读书的偏见,最后讲所谓学风,所谓聪明不聪明。
最后总结道:“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只要努力了,一定会回报。
这个回报或许有多有寡,或许还有时间的限制。
但这个奋斗的过程,都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过程。
所以,现在不行算什么?
以后呢?
宁安州州学才第一年,以后第二年,第五年,第十年。
总会有可行的时候。
一场州学严谨,学生们松散的县试,终于在二月十七落幕。
但夫子们渐渐发现。
这些学生们,似乎更有目标了。
也更知道为何读书了。
看来偶尔紧紧皮,真的很重要。
那五个过了县试的考试,则在收拾东西,苦读四书。
他们要收拾东西!
去武新城考试!
这五个学生里,有两个人的家境并不好。
他们两家都是世世辈辈在山上种田的。
虽然自家孩子在州学读书,却也没想那么远啊。
现在说,官府出路费,让他们去考试?
还去武新城考试?
做梦都梦不到这种场景吧?
甚至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但只要说一句。
知州大人当初就是这么考过来的。
家长下意识反驳:“你以为你会是纪知州?”
但又加一句:“那肯定很重要,好好考。”
一场看似松散的县试而已。
会给宁安州的学习氛围,带来不同以往的改变。
程亦珊却在看剩下不能考试的学生名单。
一千多人里,只有三百多符合考试条件。
不符合的学生里,除了年龄不合适的,就是性别不合适。
州学三百多女子,并不能科举。
程亦珊颇为遗憾,甚至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说句不好听的,她若能考科举,或许家里都不会如此。
当然了,或许她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程亦珊刚要把学生名单合上,她还要再考虑一下,如何安抚这些女子的家长。
是的,男子的读书热情上来。
但对读书的女子们来说,这场松散的考试,甚至连报名资格都明白。
这也是从根本上,断了女子读书的路子。
毕竟,在大众眼中,读书是要有用的。
如今看来,似乎用处不大。
程亦珊眼神微垂,但合上的名册却被纪元按住。
纪元道:“在想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两人都忙得厉害。
不过也是时常碰面的。
程亦珊抬头,她虽然没说,纪元却看出问题,直接道:“再组织一场女子的考试。”
女子考试?
纪元直言:“考过了,可以做橡胶作坊的管事。”
“以及,在宁安州衙门做小吏。”
小吏?!
程亦珊瞪大眼睛。
这,这允许吗?
“法无禁则可行。”纪元直接道,“如今的宁安州衙门也不过刚刚运行,最近两年塞人,是最合适的。”
程亦珊捏紧名册。
她的心跳得极快。
这好像,是可行的。
特别是州学。
现在的州学,本就有女子,她,柴烽的娘子,以及请来的帮手。
刚开始是为了她方便。
后来发现,男子能做的事,她们也能做。
“还可以培养当老师。”纪元也道,“滇州府内里,其实也有学问不错的女子,可以请过来做夫子。”
对外的借口也好说。
宁安州的夫子不够多,你们又不愿意来,我们就请女子了,怎么了。
至于其他的?
宁安州内里,只要纪元发话,又有什么不行的。
要在他离开之前,把这些事情都定下,形成自己的规矩。
后来者,也就压不过他们这些地头蛇了。
程亦珊立刻举一反三:“其实宁安州内部,也有些会读书的女子,她们久居闺中,若能请出来,他们的家族其实是高兴的。”
说到底,对这些家族来说,利益为先。
让家中女子当官,还是男子当官区别不大。
所谓的嫡庶尊卑,男女有序,本质都是为了争权。
权力到手,那就无关男女了。
此事肯定会有助力,却让程亦珊觉得兴奋。
是那种,比在京城还兴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