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2/4页)

估计会在预计时间之前修完。

他都说了,本地百姓是不怕吃苦的,天下百姓都是不怕吃苦的。

只要有相应的报酬,他们就是最勤劳的人民。

一路回到宁安州,纪元对工程进度十分满意。

年底之前,肯定可以修完的。

到了宁安州,纪元马不停蹄,直接去了知州府。

从景国偷偷过来一两万人,这件事必须快速处理。

刘同知急的上火。

他今年四十多,父辈祖辈是经历过景国骚扰的,对景国还是有些惧怕。

刘同知刚想问出那个问题,就听纪知州道:“不到十天,镇南宁安指挥使张大人,就会带兵过来。”

刘同知瞪大眼睛:“下官还没问,您怎么知道的!”

纪元笑:“我也担心这件事。”

宁安州无险可守,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当年的腊蛮族分为腊北人,跟腊南人,北边靠近天齐国,南边靠近景国。

这么划分因为他们在同一块地上。

如今宁安州的位置,就是当年的腊北族人的位置。

原本的腊南土地算是天齐国跟景国的缓冲。

可腊南腊北那样近。

只要经过进入腊南,便可以直接带人冲到如今的宁安州,也是之前的腊北部。

以前就罢了。

现在的宁安州太有钱了。

一会修路,一会买牛的,做生意还做得那样大。

同为天齐国人士的镇南将军都眼热。

景国的王室,难道不眼红?

说出来,谁都不信。

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还没有人看守。

越想越难受。

如今自己国家的人,还跑到对面了,景国王室定然愤怒。

肉没吃到,自己家的小虾米还跑了!

“只怕这一万八千人,会成为导火索。”纪元回了宁安州,说话自然更加直白。

刘同知也是这样想的,忍不住再次点头,叹口气道:“宁安州也是天齐国的土地,为何,为何。”

纪元看向他,直接道:“不要再说了。”

他们心里知道就行了。

若让普通百姓知道,局面只会更加混乱。

刘同知到底是考上了进士,对此还是有些想法的,再次叹气:“下官也只是同您讲讲。”

纪元明白的。

否则刘同知也不会特意找没人的时候说。

纪元想了想道:“宁安州并入天齐国,已经有五十二年。”

“五十年的期间已经过了。”

“我准备,今年在本地征兵。”

征兵?!

“田税跟人头税,迟早要交,如今先适应适应吧。”

“再说,如今征兵,也是做好准备。”

纪元原本没有打算这么快推行。

想着至少道路修好再讲。

可景国近两万人出逃,还是出乎了其他人的意料。

刘同知想明白后,点头道:“下官立刻让人起草文书。”

“嗯,等张将军来了之后,可以一起商议。”

征兵的事确定下来。

为了宁安州的安全,也为了推进后续的田税征收跟人头税的征收。

这件事不得不做。

此事定下后,再讲“导火索”。

纪元问道:“那一万八千景国人,为何离开景国,可有说明?可有询问?”

这肯定是有的。

刘同知办事,大家一向放心。

刘同知讲了他调查到的情况。

最近几年里,此地一向多雨。

像化远三十八年,纪元来之前那年,宁安州就遭了灾。

三十九年,全靠刘同知等人全力奔走,才让本地没有太大损失。

四十年的时候,宁安州的水渠跟蓄水池都修好,山上的雨水下来,对本地没有太大影响。

就像现代人习惯便利的水利设施之后,普通的大雨对人的生活影响不会很大。

但要放在古代,许多时候的大雨,一定会酿成洪灾,可依托水利设施,普通的灾害不会对人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宁安州也是如此,他们有了水渠之后,虽然还会关注天气,但不像之前那般恐慌,大家也不大提起此事。

但对没有水利设施的地方,一场普通的大雨,可能都会让田地受损。

靠近宁安州的景国人,连续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

日子过不下去,王室还在征收苛捐杂税。

这种情况下,不跑是不可能的。

放眼望去,天齐国的宁安州,便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都不用多想,脚步已经朝东方过来了。

还是那句话。

过了缓冲区的腊南土地,直接就到宁安州,随便在州内找个山住下即可。

也是去山上砍树的伐木会人警觉,发现不对劲后,没有声张,直接找了官府禀报。

刘同知原本以为,这是统计本地人口时,被他们漏掉的自然村寨,头发都要急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