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第4/6页)

饷银!?

他们多少年没见过这玩意了。

当地普通士兵的饷银在一年米六石,银二十两,布料一匹。

差不多是一个月,半石米,也就是六十斤,银子一个月一两多,布料等会年底统一发。

如果按照朝廷定下的银钱来说,一个士兵勉强能养一家四口,加上平时耕种,日子还过得下去,勤劳点的甚至能攒钱。

但这些饷银怎么可能发到他们手里。

直接在镇南将军那,就已经没了。

而他们想要挣钱养家,只有一个方法,从百姓手里抠钱。

古代都说兵过如筛,也说不带粮不带钱就能打仗,就是因为边打边抢,抢到的就是你的。

这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虽不至于硬抢,但平日来个摊派,来个杂税,便也可以了。

故而镇南关的普通百姓最苦。

他们的苦甚至有些看不到。

谁让这镇南关就是一座边城。

久而久之,能在这里生活的人,要么被压迫得极深,要么搬走了。

所以镇南关明明比宁安州历史悠久,人口却也只比宁安州多几万人而已。

可这事细究下来,不是百姓的错,甚至不是底层士兵的错。

要解决问题,就要解决根源。

那个根源,已经在去京城的路上。

不过那个所谓根源,也只是如今天齐国的一个弊病。

承平已久,可不是一个好词。

纪元不再考虑那么多。

只从当下入手。

当下,便是给士兵们按时发饷银。

果然,饷银发下的当天,交上来的自白书多了不少。

这哪是自白书,分明是投名状!

被滇州府知府派过来的左右领队,只觉得纪元这手段大巧若拙。

说起来,他也太了解普通人需要的是什么了。

没有什么大道理,就是给你实际的好处。

这些兵士也是普通人,就是想吃饱饭而已。

本月的饷银按时发放,他们心里就有希望。

文武官员士兵写的自白书,纪元一封封看着,只挑出几个典型出来,其他的暂时压着不谈。

只有一句话,要将功补过。

如何补过?

要看接下来的表现。

在滇州府左右领队的整顿下,镇南关的兵士们终于有了模样。

邬人豪在这期间,一直被这两位带着学习。

要说邬人豪的体格在这,本身就是将才的料,他这身板放在军队里,没人会不服他。

偏偏他还有另一层出身。

武举。

当年他考武举之前,可是在建孟府府城恶补过兵法,恶补过带兵打仗的知识。

否则单以身形来说,他也做不了化远三十七年武举的第四名。

如今终于有了实战让他带兵,身边还有人手把手教学。

邬人豪,这个天生将才,终于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路。

纪元也从队伍里抽调出几个有经验的中层将士给邬人豪做副手。

再有他在背后撑着。

一支崭新的士兵队伍,很快就要整顿出来。

从军容军纪,再到平时的行事做派。

要说不服的人?

那肯定有。

不服就跟邬人豪打一架,打服为止。

军队这地方,说复杂很复杂,但还是带着弱肉强食的做派。

如果只是整顿,那肯定不成。

纪元从搜查出来的赃款里拨出一部分,改善底层士兵的吃饭,住宿,等等。

这些切切实实的好处,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如果这些还不够。

那纪知州对待之前那些将士的态度,却让他们看在眼里。

纪元之前让人统计当年的将士名单,以及将士的后人。

这些人的名单早就出来,甚至有些已经吃上官府发的米粮,用了官府找的大夫。

后人们则安排学习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今年学习准备,明年春耕就能用上。

纪知州说的每一件事,全都落在了实处,更没有因为掌握了镇南关,便马上食言。

如何对之前的将士,就会如何对待他们。

这点不言而喻。

谁让这是纪知州。

一心带着宁安州发展的纪知州。

这种感觉,在宁安州百姓颇为怨念的眼神里,显得更加不同。

现在两地交流的人多了。

也有宁安州的百姓趁着农闲过来逛镇南关的集市。

镇南关到底交通发达一些,集市上种类也多,宁安州百姓得闲了,还是愿意来的。

只是每个人过来,都会提起一件事。

“你们新知州什么时候来啊。”

“我们小纪大人只是你们这儿的代知州,迟早是要回去的。”

“哎,小纪大人不在,我们心里慌啊。”

“你们镇南关的运气可真好。”

这些抱怨并不带恶意,可句句真心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