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4/5页)

也有人问,为什么会相信其他地方的官员。

那还用说,这是纪状元。

至于免除入城费。

这又有什么了,钱又到不了他们手里。

在各方纠结之下,纪元并未说什么,而是让手下的人去军队里统计名单。

他要统计因为戍守边关而受伤生病的将士,并且顺便说了第二批名单也要准备。

第二批要统计的,是因为父亲牺牲,孤苦无依的将士后人。

“统计这些做什么?”

有士兵问道。

“分田啊。”柴烽直接答,“教你们精耕细作,发展稻鸭鱼模式,做不做。”

“按照批次,一批批地教。”

“哎,没办法,我们人手太少了,不然大家一起学,那才是最好的。”

一起学?

不在所有名册之内的兵士看过来。

他们也能学?

甚至路过的百姓都在伸头听。

“学,都学。”

“我们知州大人,恨不得大家一夜都能学会。”

敝帚自珍?

不存在的。

他们纪大人说了,要让镇南关的百姓一起学会更好的种田方法,也要让当地百姓一起做橡胶,发展染布协会。

总之。

宁安州有的。

你们都会有。

时间问题。

不信?

不信就算了。

可镇南关的兵士跟百姓信吗?

太相信了。

他们见识过宁安州的发展,见过纪知州本人。

他们看着宁安州流水般的货物。

赖琨顺直接抢,就是因为羡慕。

他们羡慕吗?

那是肯定的。

这样的前景下,没人愿意反,也没人愿意闹事。

少有的蠢货,要么被身边人按住,要么被滇州府来的守备军按住,全都形不成气候。

消息传到滇州府知府耳中,他忍不住感叹:“纪元的底气,原来在这。”

他以自己的信誉为保证。

可这整个滇州府里,能让众人信任的,只怕也只有他了。

当官当到这种地步。

此生无憾啊。

知府开始好奇了,在纪元手中,这两个天齐国最南边的地方,到底会变成什么模样。

徐大人处理完手头的事,又派人严加看守犯人,这才有工夫跟滇州府知府沟通。

徐大人直接道:“知府你也是进士出身,可听过这样一句话。”

什么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知府自然知道,出自礼记,其中一个意思是,只要实行正确的道,天下所有人跟事都会帮你。

此话甚大。

是一句可以束之高阁的圣人言。

毕竟普通人背此句,只觉得这句听起来顺耳。

却不会觉得自己要按照这样的德行操守办事。

这样所有读书人都会背的句子,却很少有人实行。

年迈的徐大人处理完这件心力交瘁的事,已经身心疲惫,可此刻精神却尚好。

“纪元的道,便是天下为公。”

徐大人甚少这样说话。

可此句却是发自内心的。

徐大人拍拍滇州府知府肩膀:“照顾好他,回头你我,可能还要被他照顾。”

徐大人这些事处理完,基本就要回京了。

他要赶紧回京复命,省得夜长梦多。

若不是纪元收集的证据充足,这赖琨顺又试图潜逃,他这一趟多半无功而返。

反正不管怎么说,赶紧了结此事才是真的。

徐大人这样说,就是让滇州府知府暗中给些帮助。

毕竟是一个省会的知府大人,他能动用的势力,还是很多的。

滇州府知府悠悠道:“您还记得,我是哪里人吗。”

“哪里?”

这位知府笑:“本官是闽地的人。”

在纪元让人写出《梯田水渠修建手册》,并送到云贵闽川等地时。

他就对纪元很有好感了。

他的家乡也有很多山,也有很多水。

却没有这样的好方法。

纪元带着宁安州的人做出方法,总结了经验,还分享给所有人。

作为出身山地的知府,纪元在他这,已经是自己人了。

知府笑容忽然停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纪元在走自己的道时,连他这种跟纪元不熟的人,都自觉帮他开道。

好一个天下为公。

好一个天下人都会帮忙。

那些圣贤书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过。

还真让人变成现实了。

滇州府知府跟徐大人相视一笑。

他们自愿,为纪元“保驾护航”。

能成为天下为公的一分子。

也是一种荣幸。

九月二十八,纪元等人送走徐大人。

这次徐大人不再绕道滇州府,而是直接从更近的武新府出发,到时候一路坐船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