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3/5页)

哪是看弹劾的文章,分明是在欣赏文笔。

滇州府知府坐在下位,恭敬道:“徐大人,您认识纪状元吗?”

说罢,又觉得自己多讲了,眼前的徐大人是翰林院的御史中丞,又是礼部的侍郎,正三品京官。

当年纪状元可是在翰林院做事,两人说是同僚都不为过。

滇州府知府懊恼。

他许久不见京中来的大官,脑子怎么都没了。

说起来,他也是难受。

虽说是一省知府,可如今的滇州府渐渐没落,反而是武新府像是真正的省会。

这些牢骚就不说了,滇州府知府依旧恭敬。

被称徐大人的这位京官,便是朝中派来巡查的官员。

他原本的官职就不低,如今特事特办,拿着圣旨前来,身份更是尊贵无比。

毕竟他代表的是皇上。

从五月皇上震怒,到秘密派人过来,这路上四个月的时间,他们从马车换船只,再换马车,速度比一般要快很多。

故而徐大人来了之后,并未第一时间调查,而是要歇一歇。

今年六十二的他,确实有些折腾不起。

徐大人依旧严肃,但他也没计较滇州府知府像是说了废话,反而讲:“同纪元认识,倒不是在翰林院。”

不是翰林院?

是有私交?

徐大人嘴角稍微带了些笑:“那时候,他还在建孟府府学读书,还不到十二。”

具体的事徐大人没讲,只说当时认识。

他也确实认识。

那会他觉得纪元是假神童,故而有了试探的心思。

最后就不用说了。

纪元,是真的神童。

从连中三元到如今把宁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都说明了此事。

这位徐大人,正是当年在建孟府做监临官的考官。

当时的他对纪元就很欣赏。

之后纪元去了京城,两人私交也不错。

今年镇南关出事。

他正好被皇上派过来调查镇南关的情况。

“虽有些私交,可事情要秉公办理。”徐大人直言,“不管谁有过失,必然严惩不贷。”

这,这还用说。

肯定是镇南关那位镇南将军的过失啊。

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对方那点小心思。

就是看宁安州赚钱了,所以眼红妒嫉。

可镇南关的镇南将军,在此地多年,其实并不好动。

特别是他手底下的三万兵将,甚至是他叔叔当初就带着的。

当年那些兵将,不知道有多勇猛。

如今滇州府的太平安稳,不都是当年打下来的。

那景国近些年发展得不错,依旧不敢靠近他们,不就是因为当年的镇南关将士彻底打服他们。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人家镇南将军,确实有这个底气。

说白了。

纪元这边占理。

镇南将军是真的有军功。

两者对比,就看巡察使徐大人觉得那边更好动。

其实最合适的方法,确实是宁安州跟镇南关合作,大家一起赚钱。

那可是三万兵将。

要说朝廷能动吗。

是可以的。

但损失必然不会小。

只动镇南将军?

这位可是上个镇南将军的侄子,是真正的祖上有福德照着。

哎,这些事,果真一团乱麻。

如今扣牛的事。

还是宁安州让让步,大家这事也算过去了。

说到底。

当年宁安州的腊蛮人确实承了镇南关的恩情。

镇南将军一直觉得自己有理,也是因为这事。

不过滇州府知府却不敢说这话。

还是要看朝廷的想法。

看这位徐大人的想法。

如今的情况,纪元也已经知道了。

如果是那位老镇南将军在,纪元还真愿意给钱。

可这位的话,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也太久了吧?

只是这话到底不好听。

算起来,宁安州确实欠镇南关的。

这里的腊蛮人,也确实是当时的镇南兵将保护下来。

虽说五十年过去。

宁安州之后也送了不少米粮物资过去。

可对方旧事重提,他们也不能说什么恩情已经还过了。

那些恩情,是怎么还都还不清的。

也是因此,纪元愿意带着镇南关赚钱。

甚至当初镇南将军一句话,他便带着人马过去。

他能过去,便是能谈。

若不是条件太苛刻,对方狮子大张口。

事情也不会到今日的地步。

算了,这些糊涂账怎么都说不清楚。

两个地方如今都是天齐国的地盘,离得又那样近,说是唇齿相依也不为过。

还是好好看看,怎么彻底解决眼前的麻烦吧。

纪元算了算时间,开口道:“当年跟着征战的老兵,应该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