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5/9页)
多少人盯着状元的位置。
国子监也希望状元出在他们那。
如果真的为纪元好,不应该让他当出头鸟才是。
更不应该提什么五元。
楚大学士年纪越大,竟然越发喜欢捉弄人。
不过都是自己的老臣子,皇上懒得多说。
至于给不给纪元这个状元,就看他能不能接得住了。
毕竟作为皇上,他不可能看完殿试所有答卷,还是要由读卷官挑出三份出来。
皇上会从这三份里面点一个做状元。
所以,纪元想要做状元。
文章首先要过阅卷官那关,之后才有资格呈给皇上。
纪元的殿试策问文章如果足够好,那就给他。
只是后面会不会被刁难,也看他的本事。
若不够好,也许是他的幸运了。
李首辅皱眉,这姓楚的明夸暗捧,简直要把会试第一架在火上烤。
四月二十八的朝会开完,皇上抬手,奉天殿外,赞礼官领着新科进士们五拜三叩行礼。
此为新科进士第一次面见皇上,
他们也是第一次看文武百官上朝,第一次拜见皇上,众人心中无不激动。
礼部鸿胪寺奏礼,今日早朝结束。
皇上与文武百官下朝。
而考生们所在空地上,由侍卫摆上科举所用的桌椅,礼部众人拿着试卷,只等开考。
皇上远远看着,考试官们各司其职。
殿试,要开始了。
方才看到百官上朝的场景,再看到百官退朝。
这场景让新科进士们心潮澎湃。
自己以后,也能上朝吗?
自己以后,也能穿着这样的官服吗?
他们距离人上人,似乎只有一步了。
站在最前面的纪元坐到位置上,其他人一一跟上。
身为会试第一,他的位置都跟旁人不同。
几乎所有读卷官都会从他身边路过,卷子刚放下来,便有人好奇,会试第一的纪元,会如何下笔。
殿试的唯一题目,策问。
他要如何答?
今年的殿试策题是皇上亲自出的。
要说殿试的题目,不管皇上,还是文武百官,还是这些读卷官,其实对新科进士们,没有什么太大期待。
但凡上过班的人都知道。
学到的东西,跟上班要用的东西,基本是两码事。
而学到的东西,跟实际要运用的知识,更是差别极大。
所以策问出题,基本就是看看他们文章结构如何,想法如何。
要说实际的建议?
朝中吵三个月都吵不明白的事,问这些还未做官的人?
想什么呢。
今年的策问题目,让拿到试卷的殿试考生们精神一振,随后汗流浃背。
对策,首先要看清楚策问题目。
而这策问题目,实在是太过详细,而且跟他们息息相关。
不对,跟没考中进士的考生息息相关。
他们虽然已经是进士,但身份立场一时间还未能转换,这会忍不住擦头上的汗。
可纪元细细看来,其实跟他们这些进士也是有关系。
因为皇上那么长一段话翻译下来。
其中心思想便是,如今的科举取士有些僵硬,科举一年一年上来的人才那么多,好位置就那么多,所以这些人要怎么用。
如何使用人才,这也是常见的议题之一。
这也是科举制度规范化以后,朝廷面临的问题之一。
一个是,以经义取士,学的都是儒家道理,真正做事,却不好说。
二是,一年年的童试,三年一次的乡试,会试,官员真的太多了。
在村里,会觉得秀才珍贵。
到县城也就算了,县城里觉得举人最厉害,而那些举人在府学里,也是一抓一大把。
现在到了京城。
好家伙。
大家都是进士。
这满朝文武,又有几个不是进士?
其中对比武举也是一样。
如今太平盛世。
武举不开也就那么回事。
皇上为什么不在意?自然因为不是紧要关头。
单看以邬人豪那种天赋,武将那边都不怎么在意,便知道了。
位置就那么几个,在意你了,那我家的人怎么办?
这些在后世总结下来的弊病,当朝人不是看不明白,是 不好解决。
首先,科举制度肯定值得肯定。
在普及教育,以及选士公平上,已经相对来说做得很好。
如今所谓的僵硬化,也是科举完全压制其他学科所致。
但凡稍微给其他学科松快一些,比如数学,天文,农业,都会飞速发展。
纪元可太相信其他学科老师们的潜力跟能力。
比如府学数科的高夫子,他的能力,可是完全被埋没了。
即使如此,他从未停止自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