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6/8页)

府学的气氛也一日比一日严肃。

乡试要来了。

三年一次的乡试,真正决定秀才们命运的时候来了。

想当年,黄夫子考上举人之后,几乎立刻有了帮自家县令申辩的机会。

可想而知,举人的身份到底如何。

让学子们激动的是,京城派下来官员们来了!

以监临官为首的京城大员们来了!

他们由皇上直接任命,前来做乡试的主考!

这些大员们一来,也证明建孟府今年的乡试正式拉开序幕!

他们当中,李勋消息最是灵通,毕竟他在府学时间久些。

晚上大家一起吃饭时,李勋道:“按照以往的惯例,主考官由皇上钦点,多半是翰林院的大员。”

“今年也不例外,是翰林院的御史中丞,也兼任礼部下仪制侍郎。”

这是妥妥的实权官员,约莫是三品大员,在朝中也很有分量。

怪不得学子们那样紧张,知府,学政他们严阵以待。

好像人已经到了,下榻地方是专门接待上级官员的园子。

之前有人说,知府会让纪元一同去迎。

这次没有喊他,也不知是何原因。

不过他们来了之后,不再喊朝中的官职,以监临官徐大人为首,只称呼为监临官。

此举也是证明乡试的重要性。

之前也曾说过。

相比童试来讲,乡试才是正经的科举考试。

在朝廷规定的选士流程里,都是从乡试开始算起。

而朝廷的重视程度也非同一般。

三年一次,为朝廷选拔人才,不可不重视。

甚至有人道,朝廷以此待士为正途,缙绅以此自待为荣幸。

只有科举,才能让群心胥服,私议不闻,野无遗贤。

为了网罗人才,朝廷是下了大功夫的!

“乡试越来越近,我这心也说不上来的紧张。”李勋叹气,说着又道,“说起来,咱们县的同窗们也要到了,三年一次乡试,所有秀才都会来的。”

李锦主动道:“安排他们食宿的事就交给我们吧,你专心备考即可。”

李勋也不推辞,让他们还去刘家酒楼就行,他之前打过招呼的,再去就是确定人数。

听到这些话,乡试似乎就在眼前。

八月初七的乡试,下面的秀才们肯定会早点过来。

纪元他们回栖岩寺休息的时候,就看到来赶考的秀才。

他们多是风尘仆仆,为的就是接下来的考试。

一直到七月二十三,纪元他们收到县学信件,大家会在七月二十五到达。

算下来就两日时间。

这也还好,跟大家想得差不多。

但正荣县的秀才人数,着实让众人一惊。

正荣县来考试的秀才,竟然有六十八人之多。

这比童试来的人还要多啊?

李锦诧异:“童试才来十几人,但秀才会有那么多?我记得甲等堂加上秀才夫子们,也就四十多个?”

这么一说,好像县学的秀才就不少,加上并未在县学读书的秀才们,有六七十人,好像并不奇怪。

纪元道:“童试每年一次,一年好几个人。”

“累积下来人数就多了,一直可以考到四十五岁,大家肯定会多次尝试。”

长年累月地积攒下来,秀才能不多吗。

每年都有新秀才产生,每三年说不定没有一个举人产生。

秀才只能越来越多。

众人叹气。

科举这条路,越往上越艰难啊。

安排这么多的人食宿是个问题。

幸好刘家酒楼准备不少房间,纪元他们跑了几趟,总算在正荣县秀才们来之前办好。

不仅如此,在二十五当日,纪元,李锦,蔡丰岚还去城门口迎接。

他们虽然也是秀才,但纪元不能考乡试,后两个知道自己的水平,多半是不成的,还不如做些杂事,帮李勋分担。

秀才们过来,是不需要夫子陪同的,这里面不少自己就是夫子。

秀才们的年纪又在二十多左右,他们一路过来,坐的马车更挤,看着辛苦得很。

六十多人看到纪元他们,脸上下意识流露出笑。

等到刘家酒楼之后,众人看着纪元这个小孩却帮他们忙前忙后,心里不知说什么好。

秀才张洵道:“看着你忙,我都要愧疚了。”

纪元却朝张洵见礼:“多谢张兄之前帮我作保,否则我还不能来这呢,现在做些杂事而已,不算什么。”

张洵就是给纪元做保结的廪生秀才,他只想着纪元可能会考过,却没想到他会中小三元。

如此的履历,对他来说是好事。

众人寒暄片刻,纪元退出,让他们休息。

接下来几天里又来几次,秀才们多半都能自理,不用多照顾。

大家都在养足精神,等着八月七日的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