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宋夏对峙

张浚用一种比较凝重的语气说道:“官家,西夏贼心不死。”

“哦,你此话怎讲?”

赵宁多多少少是知道西夏国内的一些情况的。

西夏人在大宋内部布了不少细作,但赵宁同样也在西夏布了不少细作。

孙傅那种是明面上的外交使者,顺带着可以打探一些消息。

真正刺探消息的是军情司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了,刺探消息,尤其是刺探一个国家的机密消息,从来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例如西夏和金国,在东京就布了细作,但他们无法拿到新政推行后的成效文书。

金国和西夏只能看到新政表面上出现了强烈的反弹和对抗,以为新政会加剧大宋内部矛盾。

但实际上,京畿路今年的民生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社会出现了自赵佶继位以来从来没有的稳定。

军情司的细作也不可能把西夏、金国真正核心机密带回来,但是很多碎片化的细节中却隐藏了关键。

张浚继续说道:“臣安排一批商人,定期在会州以做贸易的名头,打探情报,近年来,西夏过,尤其是横山一带,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秦凤路民间不少商人私自将粮食走私到横山一带。”

赵宁疑惑道:“这能说明什么呢?”

“横山突然增加粮食需要,要么是西夏人在此大规模屯兵,要么是加大了对那里铁矿的开采,需要更多的粮食供给。”

赵宁陷入沉思中。

西夏这个国家极其特殊,你要说它占据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也确实有失偏颇。

西夏地处西北,东进黄河,西界玉门关,南接肃关,北控大漠。

乍一看,很牛逼,甚至还掌控了河西走廊。

但实际上,国内有大量的沙漠地带,这对商业和农业都有极大的限制。

不仅如此,西夏东南是死对头大宋,东北曾经是死对头大辽,大辽曾经对西夏发动过好几次灭国之战。

现在东北换成了金国,金国不断对西夏施压。

至于西夏的北面,是蒙兀人的地盘,而西北,是回鹘人,回鹘人的重骑兵也是赫赫有名的。

西夏重骑兵铁鹞(yao)子据说就是根据回鹘人的重装骑兵改编来的。

总之,西夏这个国家,是四面强敌环绕。

这样的国家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既要有小强的精神,也要懂得该跪的时候赶紧跪。

而西夏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力强盛的时候,就极度嚣张来打你,国力一蹶不振的时候,赶紧装死称臣。

原本那横山之地,在北宋末年已经被大宋夺过来了,西夏灭国在即。

宋徽宗突然作死,要联金伐辽,才有了后来的宋金之战。

靖康元年年初,西夏趁着金国伐辽,大宋调集精锐西军东进支援的空档期,大军南下,一举夺回了难免国之屏障横山。

西夏得以喘气。

而又因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了抗金,赵宁不惜抛开过去的仇恨,与西夏做大买卖。

宋夏结盟已经两年有余,甚至京畿路的民间都出现了青白盐,足见西夏在这次宋夏联盟中获利之丰。

西夏人,只要一强大,就必然会兴兵南下!

联盟契约?

那东西和宋金停战契约除了字的形状不一样,没啥区别,只是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而已。

一旦时机到来,那些契约拿去擦屁股都嫌太硬。

赵宁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若朕要灭西夏,需要多少兵力?”

张浚愣了一下,没想到赵官家说话如此直接。

“现在为时尚在。”

“朕问的是,需要多少兵力?”

张浚说道:“欲灭西夏,先夺横山,需要二十万大军,还需要三十万军民做后勤。”

西夏国总人口大约在230万左右,别看西夏人少,但西夏向来奉行全民皆兵,巅峰时期可以快速动员50万生力军。

而且西夏南面有横山,横山北高南低,易守难攻,东面有贺兰山防御辽金,北面是大漠。

这样的地形,只要西夏集中兵力在一处,宋金辽都拿不下它。

当年李元昊打大宋和打大辽都是集中兵力于一处打的,宋辽都大败而回。

至于夺横山的战略,在范仲淹时代就定下来了。

范仲淹当时是这么说的:臣当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可期平定矣。

横山产粮、盐、铁矿,地势高。

听张浚报了这个数字,饶是赵宁现在也心头发沉。

西夏是硬骨头,要灭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粮食和钱财,何况如果宋夏一旦撕破脸面,真要灭夏,金国一定会从中干涉。

这就是三国的平衡威慑。

未来的局面,比想象中的要难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