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黍离 第五十一章 成败归青史(5)(第2/2页)
司时久在吴国为孙家经营暗桩,对各地情报了如指掌,自然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澹台先生,见他虽容貌丑陋,却彬彬有礼,也不敢托大,当即深深回了一礼,说道:“在下司时久,久仰澹台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为在下之幸!”
“澹台……子羽?”
那几人听得他们对话之间对那丑男的称呼,脑中灵光一闪,终于知道面前这位是何人,不由都大吃一惊。
“你……你就是澹台灭明?”
乍一听孙奕之说“子羽”师兄,他们就已吓了一跳,但还抱有几分幻想,等再听到司时久说道“澹台”先生之时,他们就算想装作不曾听过也不行了。
早在十年前,孔丘便曾说过一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的,便是他这位特别的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
子羽乃是鲁国武城人,容貌丑陋,最初向孔丘求学之时,孔丘曾以其貌丑言陋,不识其才,不愿收之,还是子游特地向他推荐,提及子羽在武城行事作风,谦虚恭谨,刚正坚毅,颇有君子之风,孔丘方才将他收入门下。
只是孔丘门下弟子众多,对他并不上心,也不曾多加指点,后来受任鲁国大司寇,便无暇教徒,子羽
请辞之时,他也并未在意。直到后来他被季孙氏逐出鲁国,带着一众弟子游历诸国讲学求官,屡屡受挫之时,却忽然听闻子羽竟从鲁国到楚、吴等国一边游历,一边开帐授徒,传文授礼,短短数年之间,已教出百余名弟子,皆以孔门弟子自称,在诸国为官之时,有口皆碑,深受诸国君臣赞誉,他却从不居功,皆以孔师为名,也大大提高了孔丘在诸国的声名。
孔丘到那时方知,自己当初还真是看走了眼,这个看着不起眼的弟子,却是最为踏实行事之人,虽口才不及子贡宰予,为政经营不如冉有子路,却在教书授徒上别有天赋,将他的礼道之学广为传授,让他的治国之道得以传扬天下,丝毫不以当初被拒受冷为意,后来每每与人提及门下弟子,都要感叹一番。
不说别的,单是子羽如今教授过的弟子已有数百人,其中不少都在诸国任职为官,将他的大名早已传扬天下,只是对于他容貌之事,都刻意不提,那几人怎么也没想到,他们面前这个丑陋猥琐的矮子,竟是天下闻名的澹台子羽。
就连跟在青青身后的赵无忧一听到澹台子羽之名,也忍不住上前快走了几步,抱拳一礼,道:“晋国赵郸赵无忧,亦是久仰澹台先生之名,还望日后先生得空,能往晋阳一行,赵氏子弟,若得先生讲学,必当受益良多。”
“赵无忧?”孙奕之看到他时,微微蹙了下眉,眼神扫过司时久,见他无奈地冲青青那边使了个眼色,便明白他的来意,当着外人也不便多说,便点了点头,说道:“既是远客,还请稍候,近日孔师府中多事,招呼不周之处,还望见谅。”
“奕之兄不必客气。”赵无忧一眼便看出孙奕之眼中的冷淡,上次他想要带青青回晋国,就是被此人阻拦,如今他跟来曲阜,自然不会受欢迎,他心中早有准备,只是如今不但对孔丘的藏书志在必得,更对那些装书的木箱上了心,自然不会连这点冷淡都受不了,反倒越发恭谨有礼地说道:“在下冒昧前来,亦是仰慕孔师之学,还请奕之兄代为引见,多多指教。”
孙奕之听他叫得如此熟络,本想开口讥讽几句,可眼角余光已看到一旁站着的青青,虽在众人面前不便与她说话,却也不便当着她的面拂了赵家人的脸,只得点点头,含糊地应了一声,便让司时久和冉路先带人去藏书楼那边,将这几十车的藏书清点入库,自己则带着子羽和赵无忧青青三人去拜见孔师。
那几个先前打了子羽的文士眼见他们进去,面面相觑,却无一人敢上前说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孔府的大门在面前关上,俱是痛心疾首,后悔不迭。
这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何止是当初的孔丘。孔门弟子已有千人,其中不少都是澹台子羽所授,如今在各国为官者众,打了子羽,这一下,他们得罪的,简直是大半孔门弟子,他们今日之所作所为,若是传了出去,只怕日后都没有机会再进这孔府的大门,求学之道,就此终结。真可谓是,一失手,成千古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