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义子(第2/3页)

刘俭并没有瞒骗袁宠,他还告诉袁宠,自己当年在雒阳的时候,与袁基相交,很大部分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与前途,他和袁基的感情有政治利益掺杂。

包括他后来冒着巨大风险将袁宠从雒阳带出来,一方面是为了报答袁基当年的知遇之恩。

同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击他的政治敌人,袁绍、袁术等人。

这一点,刘俭从来没有瞒骗过袁宠。

他告诉袁宠,他对袁宠这个义子的感情是有,但同时对这个义子的利用也是有的,至于如何取舍,全部由袁宠自己决断。

如果袁宠日后长大了,想要脱离河北返回汝南袁氏,刘俭是绝对不会阻拦的。

当然,袁宠如果长大了,想要抢夺汝南袁氏家主的位置需要刘俭的帮助,刘俭也会不遗余力的帮他。

当然,前提是袁宠所做的事不会与刘俭的志向有冲突。

刘俭对袁宠非常的好,他也悉心教导这个孩子,给他家人般的关怀。

但是刘俭也把自己心中的志向时刻向着袁宠渗透。

他需要让这个义子明白,刘德然的志气,比他的仇恨重要。

对于自己这位义父的话和他的行事方式,袁宠一开始心中其实是不太认可的,他觉得他这个义父对他太过冷酷。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刘俭对袁宠的关爱和教育,袁宠渐渐开始对刘俭多了更多的理解。

他也知道了刘俭的志气。

而且袁宠也明白了刘俭对自己的心意,如果刘俭是打从心里要彻底的利用他的话,以刘俭的实力,完全没有必要对袁宠说这么多的真话,他可以将袁宠如同刘协般豢养在河北,封闭他的信息渠道,将袁宠培养成一个工具人,来对付汝南袁氏。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此前,袁宠因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年龄,所以开始在河北游历,他选择在幽州边地游历,观察当地的民生民情以及和外族的情况。

这些年,他在幽州见到了很多,也在当地探听到了很多。

幽州方面,在没有刘俭执掌河北之前。常年与鲜卑或是乌桓人交手,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过得非常的苦。

当时别说正常生活了,幽州边境的百姓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被外族人劫掠到草原上去。

那种生活真的是生不如死。

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乌桓人和鲜卑人的主要战力都被刘俭消灭。

他们现在要靠汉人的石墨,要靠汉人的白瓷,要靠汉人的粮食,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

他们也不再继续在草原上游牧,而是组织起了农庄与农场。

他们在这里接受汉人的衣服与文化,读汉人的书,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

虽然时不时的还会发生流血事件,但也只是一些涉及到地方治安的问题,不再像原先一样,动不动就是草原外族和汉人之间就发生战争。

这些外族人甚至可以成为汉王朝的徭役,在河北内地负责大型基建的施工,为汉人内地的建设增砖添瓦。

现在的河北,包括幽州、并州等地在内,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可以说是全大汉最高的。

看到的这种事情越多,袁宠的内心就越受震撼。

他虽然姓袁,但是关于袁家的事儿,他基本都记不清了。

他是在刘俭和郑慈的教导下长大的。

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刘俭和郑慈巨大的影响。

你在袁宠的身上,丝毫找不出旧时在汝南四世三公袁家人的那种傲气与与生俱来的自视甚高。

袁宠得到了郑慈的关爱,他比其他人更加的能够懂得共情。

他能够体会到普通黎庶的生活不易,也更能够体会到这些年来战火带给百姓们无尽的摧残是有多么的恐怖。

而慢慢的通过游历,袁宠更能够理解刘俭在他小时候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也更能够了解理解刘俭现在胸中的志气。

他开始明白刘俭的苦心了。

他的这位义父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他是真正的为了大汉王朝而在努力着。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的游历经验,还有他人生的起起伏伏,袁宠心中的仇恨已经变得平淡了,他的理想逐渐取代了年幼时那懵懵懂懂的仇恨。

他在理解了刘俭的志气之后,又开始想,自己的志气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刘俭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他呢?他袁宠的人生目标又应该是什么?

……

而这个时候,也正好是建安二年的年中秋季。

刘俭在长安已经立住了脚跟,他派人招呼在边郡游历的袁宠,让他也来长安。

从幽州前往长安的路程可不算短,袁宠耗时两个月方才抵达了长安。

而这两个月,他所经过的地方,他也都认真的考察当地的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