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承天命 立誓言(第2/3页)

这样的人执掌大权,是福是祸,谁都不敢肯定。

但对皇帝与周炯来说,林如海今日请旨讨要大权,却是令两人最为高兴的。

“你这位岳父,是个敢于任事,也有能力任事的忠贞之臣!”

周炯与林如海已经离开了勤政殿回了内阁,殿中只剩皇帝与贾琮二人,皇帝乐呵呵的给贾琮讲起了课。

贾琮试探性的问道:“陛下就不担心赐下大权,国朝不安吗?”

实际上贾琮是想问,老丈人如今军政大权集于一手,万一老丈人要造反怎么办?皇帝就不担心吗?

只见皇帝笑了笑,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明显忐忑不安的贾琮。

“你小子还是太嫩了!”

啊?

“推行新法阻力何其之多,你仔细想想这几年周师傅的难为,就应该明白一件事。推行新法,不可能只在朝堂喊一声口号,下几道圣旨就可以的。林如海若想真正令新法推行天下,他的手中就必须有足够令所有人畏惧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

贾琮脱口而出:“军权!”

皇帝点了点头:“没错,就是军权!唯有大军的刀剑,才能令别人不敢轻易去阻碍新法的实施。今日你岳父要是不提这件事,朕恐怕还要担心他会不会敷衍朕了!”

喊口号谁不会?

皇帝不需要一个只会摆高姿态喊口号的内阁辅臣,他需要的是一个敢于任事有能力任事的辅政大学士。

而林如海主动讨要军权,就是明显要大干一场的体现。

“朕前几日与你岳父有过一次谈话,看来他是猜到了朕的想法。朕很高兴,他有一颗忠贞之心,有一颗为国殉道之心。忠贞之臣,他不负朕,朕自然不会负他。当初魏文正持金锏稳定朝纲,为国朝今日之盛打下了基础。朕今日赐林海天子剑,希望他也能为弘儿与你除去前路上的荆棘……”

皇帝想起元祐初那几年的艰难,以及那位为他保驾护航的老人,感慨万千。

他长叹道:“正如周师傅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推行新法,除旧革新不是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完成的。也许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国朝才能真正实现将新法推行天下的那一天。朕与周师傅还有你的岳父林海,能做的就是为你们打下基础,除去前行之路上的荆棘。贾琮,安心成长吧,未来是你们的!”

……

谁都不会想到,林如海入阁的第一天不是设宴款待同僚,而是直接以天子剑,下了第一道相令。

“传令天下各省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主官及驻军主将,中秋节入京述职。同时令诸皇亲无论官爵大小,道路远近,中秋前入京,聆听圣谕。”

至于为何突然要让诸官述职,圣谕的内容是什么,唯有内阁的几位大学士与宫中二圣知晓。

就连贾琮开口询问,林老爷都没有跟他解释。更别提其他人了,内阁的几位大佬都是缄默其口,谁都打听不到半点消息。

看来,此令的背后,林如海所图甚大。

如果说林如海入阁已经让朝野震动,那么周炯老爷子的一道相令,就可以说是惊天动地了。

“大相公这是要立教?”

政老爷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他手中拿着新鲜出炉的内阁钧旨,呐呐而言。

钧旨的内容很简单,周炯老爷子要召集天下有才之士,重释儒门经典,并将以朝廷之名,重拟科举之制,包括规范教育用书。

圣人之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千百年来各家之言多有不同。

但科举实施至今,早就有了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以官方的名义重新解释圣人之言,并规范教育用书以及科举制度,这就是要终结各家学派各自为政,彻底掌握话语权。

这道内阁钧旨在贾政这个忠心国朝的人来看,重大却也正确。

但在那些私心大于公心的人来说,这跟掘了他们的祖坟一样。

晚膳还没吃完,荣国府的万事通包打听二狗就送来了最新的消息。

京城炸了!

正确的说,京城的仕林炸了锅,有人甚至不顾宵禁,集结要去宫门前静坐。

“这不是胡闹吗?朝政大政,与他们何干?”

政老爷闻言就要出去,毕竟他如今是都察院的二把手,主持国朝言官事。

就算朝廷的政策有问题,那也是他们这些言官的事,这群不在朝的仕林儒生添什么乱?

一旁的宝玉却一把拉住了老爹的胳膊:“父亲,此事没这么简单……您想啊,内阁的钧旨才发,就有数百儒生集结起来向朝廷施压,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依儿子看,背后之人怕是了不得啊!”

嗯?

荣禧堂的大小人无不侧目,宝二爷现在越来越厉害了!

贾琮冲其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心思通透的宝二爷,如今对于舆论战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了,只一眼就看清了这件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