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第2/3页)

大夏沿袭前朝的两税法,八月之前收夏税,第二年二月之前收秋粮。本朝开国之初,两税是实物税,一般夏税交小麦,秋粮交稻米。

没过几年,微服私访的太祖爷发现各地地力肥沃程度不同,百姓收获自是不同。

甚至有的地方种植桑麻等物,为了缴税还得拿着丝麻换了粮食缴税。

故而朝廷扩大了征收范围,下令百姓在米麦之外,可以按田亩比例,交纳一定数量的丝、麻、棉。

这样,丝、麻、棉作为附属交纳物,成为新的项目。

朝廷还规定,如果不交丝、麻、棉,也可以改交一定数量的绢、麻布和棉布。

这样,绢、麻布和棉布作为顶替物,成为新的项目。

当然,朝廷为了方便百姓缴税,将各个方面都想到了,或粮或丝或麻甚至有的地方田产不足,让百姓直接打猎换银子,充作田赋。

可惜往往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圣旨出了京城,原本朝廷对百姓的照顾就会变成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各种手段。

按照惯例,米麦叫作本色,其他顶替物叫折色。随着时间推移,这样一项一项加下去,加了快一百年,到昭武三十五年,据刑部的调查统计,各地本色、折色和那些贪官污吏削尖了脑袋想出来的税收名目已经多达四五十项。

四五十项的税收名目代表着什么?

按照太祖定制,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民田中最差的土地,收税三合一勺。

若真按太祖定下的规矩,只要百姓能吃苦,开荒种地,不说大富大贵,总能吃饱穿暖生几个大胖小子延续后代。

但就是因为太祖爷考虑的太过周到了,税收的项目颇为杂乱,就让那些贪官污吏地主豪强有了上下其手的空子。

例如永清县这等京畿上县,除田产外,又是南来北往的京畿重镇,县中盛产优质的瓷器,继而县衙又加上了瓷器税。

因有贡瓷一说,每年制瓷之户,还需要上缴朝圣税。更别提还有徭役,其中以每年对临近的运河疏通最为要命。

自太祖朝就有定制,年十六成丁,成丁服役,六十而免。

像是每年的冬季顺通运河,永清县就会因冰冷的运河水死伤大量的服役百姓。

你说不想去服役,行啊,掏银子就好。

于是乎,永清县又多了一个收入项目,而且那些当里长的人往往都是县中士绅,他们借着指派服役的权力,收受贿赂,大肆压榨治下百姓。

等那些没钱缴纳服役银子的百姓死在了运河河道,立马就会像豺狼一样扑向失去顶梁柱的百姓家,占人妻子,夺人薄田。

易文熙当了两年的永清县令,每年劝课农桑,却从未听说过有人喊冤告状。

何也?不过是上下勾结,欺瞒他这个外来人罢了。

林如海也是当过父母官的人,黛玉启蒙又早,自小跟在其父身边没少接触这些事。

贾琮只一说永清县中的情况,她就给贾琮说清了其中的潜规则。

“而且不只是私下加赋,他们还能弄出各种花样。比如折色、米粮分等、粮税损耗、县中截留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黛玉跟愤愤不平的贾琮道出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现实:“琮哥儿,爹爹曾说,百姓缴纳之田赋,每过一人手,便会损耗一成。每一次缴税,原本的三升三合,到最后就会变成亩产之粮的三成三。就这样,还算是县中吏治清明,百姓还有一条活路。”

“触目惊心,真的是触目惊心。”

亩产的三成三用作田赋之用,余下的粮食还要想着冬季换成银子充作服役的费用,那么,百姓拿什么填饱肚子?

贾琮想起了那日流民盯着锅中的清汤寡水的麻木目光,或许那种麻木,是那些压在身上的四五十项赋税名目,生生压榨出来的。

“或许林姐姐的谏言,是当下最好的办法了。至少皇庄的农户,不用被县衙的官吏欺压。只需按照官田的例缴纳皇粮国税就好。”

贾琮突然对自己之前送去皇帝案头的“摊丁入亩”失去了信心,两税法也好,摊丁入亩也罢,终究要靠人来实施。

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恐怕皇帝亲自下场,都不一定能抵住那些人疯狂的反扑。

恐怕带头反对的人中,就有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到时候又将是一场恶战,而且是杀人不见血的恶战。

……

贾琮在王平口休整了两天,最后一次巡视了一番王平口的赈济情况后,太子刘弘的仪驾终于抵达。

黛玉将后续事宜交给了顺天府的人,跟随太子仪驾踏上了返京的路程。

直到腊月二十九,马车才缓缓驶入荣国府。老太太闻之大喜,在见到黛玉后搂在怀中心肝心肝稀罕了好一阵才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