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暗力子(第2/3页)

暗力子所主导的空间与物质之间的力,是更高维度的,是“脱离”了当前宇宙的。

那么,摆在人类科学家们面前的问题,便变成了,如何确认这种力真的存在?

只要准确测量了这种力,证实了暗力子的存在,便基本可以确认之前理论体系之中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猜测是正确的,并可以研究它们的性质,最终将其统一起来。

在理论推导之中,人们认为,超距通讯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对于暗力子的利用。只不过在五级文明之前,人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已。

而暗力子具备一种十分奇特的性质,它永远以超光速运行,其速度永远不可能降低到光速以下。由此,想要真正探测到暗力子不具备理论可行性。

不过,通过一些间接手段来探测到暗力子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在科学家的猜想之中,暗力子的传递路程越远,其速度便越快,传递路程越近,其速度便越慢,最慢甚至可以达到等于光速。

当传递路程为0的时候,暗力子的速度等于光速。传递路程为负数的时候,暗力子的速度小于光速。

但很显然,传递路程不可能为0,且不可能为负数,所以暗力子的速度永远无法慢到与光速等同,或者比光速更慢,就像是常规物质粒子的运动速度也不可能达到光速或者超光速一样。

在这种模式之下,分别位于宇宙两端进行超距通讯——不考虑暗物质分布影响——所需要的时间,和紧挨着的两台超距通讯仪器之间所进行的超距通讯,耗时一样,都在普朗克时间之下。

而比普朗克时间更短的时间,不具备物理意义。

这就带来了又一个问题:不具备物理意义的时间如何探测?不能探测的话,如何确认暗力子是否存在?

无数名优秀且杰出的人类科学家,在韩阳的帮助之下,最终找到了一种可能性。

在空间被引力扭曲的环境之下,应该会存在超距通讯所需时间大于普朗克时间的现象。

简单来说便是,就像是一张中间放了重物的蹦床,重物两侧直线距离为一米,沿着蹦床篷布的曲面计算的话,两侧的距离却能达到1.5米。

暗力子的传递速度由路程决定。因为直线距离为一米的缘故,暗力子的传递速度便是路程为一米的速度。

但因为空间被扭曲了,实际上暗力子所需要传递的路程,却是1.5米。

如此,速度慢了,路程却延长了,便能将超距通讯的传递时间延长到普朗克时间之上,令其具备被观测到的可能性。

此刻,人类科学家们所设计的实验,便基于这种原理。

中子星周边的空间,就类似于篷布。中子星本身便是那个重物。

人们便打算在中子星两侧,真正的进行一次超距通讯实验,并借助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时钟,来确认超距通讯究竟是否存在具备物理意义的延时。

这种实验,只能在中子星周边进行。因为黑洞引力太过强大,可以类比于蹦床的“篷布”被直接撕裂了,无法获取到有意义的试验数据。

而如果不在中子星周边,实验距离太大的话,又会因为暗力子传递速度太快,导致观测难度直线上升,直接超出人类的观测极限。

实验原理虽然简单,但真正要进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中子星的强大辐射暂且不说,关键是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影响之下,仍旧确保精度足够高,还需要时刻掌握空间被引力所扭曲的数据,进行加权计算,才能确保数据不被污染。

前期准备工作,人们进行了足足数年时间。终于等到一切条件成熟,在韩阳的亲自关注之下,位于中子星一侧的超距通讯设备庄重的向另一台设备发送了一段简短的信息。

在发送信息的同时,超高精度时钟记录下了此刻的精准时间。

下一刻,这信息来到了另一台超距通讯设备之中。在接收到信息的同一时间,另一台超高精度时钟也记录下了此刻的时间。

相关数据立刻传送到了位于数亿公里之外的大本营。这一刻,通过放置在中子星周边的数万台探测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超级计算机对两个时间进行了空间扭曲修正,将最终的结果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最终的结果,让人们失望了。

就算精度如此之高的时钟,都没能观测到信息发送与信息接收之间的延时。

要知道,此刻这两台时钟的探测精度,已经达到了阿秒级。

一阿秒约为一百亿亿分之一秒。

这实在是已经达到了人类文明的技术极限。

可是……精度如此之高的时钟,都仍旧探测不到延时的存在么?

在韩阳的指示之下,第二次实验随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