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出发(第2/3页)

雪后的道路非常难走,即便是刚刚从后方补充好的三连,行进一路,鞋子也湿透了,冰冷的贴在脚面。

为了不让战士的脚冻坏,夏远号召刚组建的d支部用毯子做袜子,多给大伙做几双袜子穿。

他还让战士们用一些泥,抹在眼睛下方的眼袋上,鼻尖上,这样一来,看着那白茫茫的一片,就不容易得雪盲症,一些从南方来的战士,没见过雪,很容易得雪盲症。

越是往前走,侦查的敌机越多,一天几乎可以遇到四五次。

他们一边走一边躲着,终于来到德川附近,经过一次大战的德川,已经是千疮百孔,留在德川仅有军后勤一个连,这里还是个物资囤积的地方,此前从前线缴获来的物资,都存放在了德川周围的山野之中。

“同志,你们好。”

途径德川,夏远带着三连进去简单的补给。

后勤部的同志前来探望三连,现如今所有的部队都去前线打仗,很少有部队路过德川,要路过,也是敌人的飞机飞过,对着德川一片轰炸。

经历过美国鬼子的轰炸,加上此前的战争,德川基本成为一片废墟,缴获的物资也都放在德川周围的山野之间,一点一点的往后方运。

和后勤的同志寒暄一阵,临走的时候,补充了一点食物,休息了一会儿,就又继续出发。

此时。

前线的部队都在大步向三八线挺进,由于连队生活条件差,加上连续的作战,长期吃不上油和菜,不少战士都染上了夜盲症,一晚上行军不知道要摔多少次。

人称‘老模范’的高德正,可以说是一位年龄最大的战士,他是三三五团二营的炊事员,比大老刘大了十岁,年高57,转眼就是花甲之年。

平日里,工作特别负责,从来不浪费一粒粮食,总是把革命当日子过,因此,同志们都亲切的叫他‘老模范’,要不是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早就回家享清福了。

当他听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坚决要求继续服役,随部队一同前往朝鲜战场,为国争光。

高德正从不服老,担着行李担子,从来没掉过队。

现在夜间行军,他却吃力很多,老眼昏花,加上夜盲症,眼睛看不清道,他就拉着别人的衣角,担着担子跟着队伍继续前进。

到了营地,撂下担子,就开始找柴火,烧火做饭,像从来也不知道疲劳和劳累似的。

年轻战士在他的带动下,就更加有生气了。

行军路上笑语歌声不停,有的还设置了宣传鼓动队,他们用罐头盒子作为乐器,自制胡琴,甚至把敌人的钢盔当做乐器敲打,自编自演的各种鼓动词,还有一些美国鬼子出的洋相,惹得战士们哈哈大笑。

敌侦察机比往日频繁,整天在‘三八线’以北轰炸扫射,企图在三八线北面制造一片无人区,来巩固他们的生命线。

志愿军所经过的城镇,几乎变成了一片焦土,只有在地图上才能找到它们的名字。

夏远带领三连,随着老乡一路向南挺进,明显感觉到敌机侦查愈发频繁,向导老乡指着远处的方向,对赵翻译讲了一通。

赵翻译说道:“往那个方向,就是三八线了。”

“替我谢谢老乡。”

“好。”

感谢一番,老乡激动的握着夏远的手,赵翻译在一旁翻译:“不用谢我,这是我应该做的,要谢也是我谢谢你们,你们来到我们的国家,帮我们打仗,还牺牲了这么多人,而我不过是给你们带了个路。”

老乡的话,也惹得一群刚来朝鲜的战士战意翻涌,恨不得到战场上多杀一些美国鬼子。

“都是一家人!”夏远对他讲。

送走老乡,他们在一个山沟里宿营,夏远派了个战斗小组去附近的老百姓了解一下情况,可他们进入村子后,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原来这个村子白天还驻扎着李伪军一个连,傍晚逃跑的时候,大肆逮捕屠杀了这里的朝鲜人民。

村子里到处都是朝鲜老百姓的尸体。

老人的、小孩的、年轻妇女的,战士们看的怒火中烧,这一幕让他们想到了曾经的中国,同样饱受战争的摧残。

这伙强盗逃走了不到两个小时,敌人的飞机又来轰炸这个村子,到现在,一些房子还燃烧着,最后他们终于在村子边上找见了一家独立家屋。

夏远上前敲门,可大门关的紧紧的,门里面还顶着,他又轻轻敲了几下,里面还是没有动静。

大伙很纳闷,有人自言自语:“没有人?为什么里边顶着呢?”

夏远说道:“兴许是以为我们是伪军,他们害怕了,不敢出声,这个村子都被伪军给屠杀了。”

有的战士捏着拳头:“该死的伪军,到了战场,我一定要多杀敌人,为这个村子的老百姓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