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必须填补的遗憾(第2/4页)

如果这种机会都不把握住……

那徐云还是人吗?

“中子之内啊……”

就在徐云心绪缥缈之际,一旁的钱秉穹忽然开口了。

但他询问的对象却并非徐云,而是表情有些微妙的陆光达:

“陆主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咱们国内对于中子的下层模型,似乎也做过一些分析研究吧?”

陆光达原本在想的也是这事儿,闻言立刻点了点头:

“没错,目前咱们原子能所理论室的朱洪元同志,以及BJ大学胡宁同志带领的项目组都曾经对这方面进行过研究。”

“其中胡宁同志研究的相对深入一些,在基本粒子SU(3)对称性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遗憾的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料没法继续下去——我们手上唯一的参考资料只有一张强子质量谱。”

“在来基地之前我曾经和胡宁同志聊过一次,他将这个可能存在的模型称之为元强子——哦对了,咱们基地的何祚庥同志也参与过相关研究。”

“如今朱洪元同志他们一直在打报告申请,希望能够组织一次比较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与外界的学者进行一次讨论。”

“就算请不到海对面或者欧洲的学者,能找来霓虹、马来甚至巴基斯坦的也行。”

元强子。

听到陆光达说出的这个词,徐云的眼神便是微微一动。

很早之前提及过。

盖尔曼在1964年的时候曾经独立提出过夸克模型,但当时为了不被人打死,他死活管这玩意儿叫做数学概念。

这种能躲就躲的做法相当于后世流量被扒出来炒粉加鸡精了,但社交平台上却装死啥都不说,还跑去国外开演唱会卖惨。

后来随着丁肇中在1974年先生发现了J粒子,夸克模型才总算是被证明无误。

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

当年的兔子们距离夸克模型,也仅仅有一步之遥罢了。

这个一步之遥便是元强子……也就是层子模型。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60年代初,比现在晚个两年时间吧,全国粒子物理理论队伍仅有上百号人。

他们的祖师爷是赵忠尧院士,不过实际师承则大多是由张宗燧、胡宁、朱洪元三位院士传授。

例如后来赫赫有名的戴元本院士,就是张宗燧院士的研究生。

当时朱洪元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了解量子场论的人,算是国内量子场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得知了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后并没有排斥这个模型,而是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一力促成被打、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用于研究夸克模型。

后来经过仔细推导。

朱洪元院士从强子具有内部结构这一物理图像出发,创新地提出强子是由物理上真实存在的下一层次的基本成分元强子构成的束缚态,并且将其名目为元强子,后来正式改名层子。

但遗憾的是。

当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计算资料,整个小组的计算过程遇到了很大的阻碍,最终只能无奈停止研究。

举个例子。

强子内部的运动,可以作非相对论近似。

但强子作为一个整体运动,必须具有相对论协变的性质。

所以必须要先计算中首先在强子静止坐标系,然后应用洛伦兹变换得到相对论强子波函数,对于物理过程利用强子内部波函数以及物理过程中初、终态强子波函数的重叠积分将这些物理过程关联在一起,才能给出给出较确定的理论预言。

根据后世解密的手稿。

当时北大的几位老师已经利用SU(6)对称性质和相对论波函数的普遍性质,系统地表达了模型计算结果。

但在SU(3)对称性及相对论协变的束缚态波函数推导的时候,国内却连一张束缚态的物理图像都拿不出来。

没有这种数据参考,你让高斯黎曼来计算也不可能算出什么结果。

于是朱洪元院士他们只能将这个理论以一个猜测的方式,发在了国内的物理期刊上。

这些期刊又由于封锁的原因,无法被国际知晓。

于是乎。

这个比国际上同类相对论夸克模型要早最少两年的模型,就这样遗憾的夭折了。

这事儿可不是啥YY,温伯格在《最初的三分钟》就曾经亲自提及过这事儿:

“燕京一个小组的理论物理学家长期以来坚持一种类型的夸克理论,但将其称之为层子,而不称之为夸克,因为这些粒子代表比普通强子更深一个层次的现实。”

不夸张的说。

倘若当时兔子们能够完成相关推导并且发布出去。

那么后世粒子物理领域兔子们最少也能分到一杯羹,而不用在低能级粒子全被找光后考虑要不要花大代价建高能级的粒子对撞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