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简单埋个伏笔(第5/6页)

而这个人便是……

冯康先生。

同时需要提及的是。

冯康先生发明的有限元不但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同样适用于热粘弹性有限元研究——西方突破到这一程度要晚到如今的八年……也就是冯康发布论文的四年后。

可惜由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存在明显断代,冯康先生的文章并没有得到重视——他只得到了一个国家科技二等奖。

当然了。

客观来说。

冯康先生的有限元技术确实只能算是【独立于西方研制】这种程度,如果说他是开山鼻祖那就同样有些失真了。

毕竟R.克劳夫比冯康早了五年提出概念,同时提早两年拿出了实际论文。

但无论如何,把冯康先生称为有限元领域的奠基人他还是当得起的。

顺带一提。

后世提及华夏科学界,就往往会出现一种声音:

【你国吹的这么牛批,到底有多少个理工类的奠基理论?】

这里便随便列几个吧,下次遇到这种问题可以直接甩脸:

Kohn-沈吕九密度泛函计算自洽场方程,沈吕九是香江人。

李-杨相变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

朱-Nakamura理论,朱超原,如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LYP关联泛函,Y是杨伟涛,中州人。

X3LYP泛函,X是复旦大学徐昕。

M06泛函,原始开发者为赵焱,后续一个进化版开发者为何晓。

SCAN泛函,开发者孙建伟。

模拟酶催化反应的Pseudo bond方法,杨伟涛,张颖凯。

唐敖庆分子非谐振动哈密顿量,王守竞,1929年提出。

计算自由能的ITS理论,高毅勤。

还有量子力学中的耦合微扰方程,提出者就是基地如今的副厂长彭梦熊。(前几天B站有人问我那个问题,我这样回完他之后就被拉黑了,笑)

有些东西不了解和不存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华夏科研圈的人口基数在这边,乱象肯定有,但如果说全都是吃空饷讲人情,那就纯粹的是反智了。

还是讲过无数次、那句老生常谈的话:

互联网上算上被捕风捉影泼脏水的院士都才几十个人,哪怕他们全都有问题,两院院士足足1700多位呢,多少干实事的人就被莫名aoe成蛀虫了?

难道下水的航母是假的,难道歼20的ws15是有人在里头抽气?

好了。

视线再回归现实。

总而言之。

后世冯康先生独立推导有限元的事迹国内外公认,所以徐云并没有类似给杨辉三角那样‘正名’的想法。

另外说实话。

徐云对R.克劳夫这人印象其实还不错。

这位老爷子当选为华夏外籍院士后在华夏没多少产业,倒是给希望工程捐了二十年的钱,每年都是好几万美刀——停止捐款的那年不是因为他不想捐,而是因为他去世了。

但是……

没办法。

有限元关乎他接下来的计划,而且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因此他只能对R.克劳夫老爷子说声抱歉,提前让有限元问世了。

按照如今这个副本的发展。

有限元技术一旦出现。

应该就不会再有什么中西方消息传壁垒的问题了,实打实会是一个华夏人搞出来的技术。

当然了。

无论如何,R.克劳夫一个概念提出者的功劳还是不会少的。

他在史书上多少也能留个名,不至于像1850副本里的伦琴那么惨,年仅7岁就被小麦给牛头人了……

过了片刻。

徐云抬头看向了华罗庚,问道:

“华教授,如果这个思路可行的话,你们大概需要多久能解决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

“……”

说到具体落实的时间,华罗庚的表情便郑重了许多。

只见他沉吟片刻,转身和大于冯康他们商量了几句,方才给出了一个回复:

“时间嘛……小韩,你要有个心理准备,哪怕有基地数算组帮忙,这事儿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毕竟如果我所料不错,你的这个方案应该不是最终式吧?”

“根据逼近性质和重代数形式来看,你的最终想法应该是和计算机有一定关系?”

徐云眨了眨眼,回过神后朝华罗庚竖起了一根大拇指:

“华教授,您的眼光没的说,是这个!”

“没错,我最终的想法是把这种逻辑运用在计算机计算上,到时候不管是边界条件还是离散模型就都不是问题了。”

“所以您可得给我一个别太长的时间,要不有些事情……恐怕就等不及了。”

看着化身压力小子的徐云。

华罗庚沉思了十几秒,最后伸出了四根手指。

徐云见状顿时皱起了眉头:

“四个星期?华教授,这似乎有点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