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结构上的问题(第2/4页)
“我们利用暗物质‘闪烁’的特性,将传感量级优化到了10^-16m/s^2量级,并且可以让它在现实环节下保存四个多小时……”
“等等!”
徐云话还没说完,黄雨婷便打断了他,一脸意外的问道:
“徐博士,我没听错吧?你说的测量精度是多少?10^-16m/s^2?”
徐云重重点了点头。
黄雨婷瞳孔顿时微不可查的一缩,下意识就想说出一句不可能。
目前全球公开精度最高的重力梯度仪,依旧是欧空局GOCE卫星上搭载的GOCE重力梯度仪。
它的感知精度在10^-12m/s^2,也就是一万亿分之一的重力加速度精度。
而眼下按照徐云所说。
科大这次的测量模组精度是10^-16m/s^2,比GOCE卫星高出了最少四个数量级!
诚然。
GOCE卫星发射于2009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4年好说了。
同时作为目前军事方面的重要设备,公开精度最高或许并不是真正的第一。
国外一些国家在军用领域使用的重力梯度仪精度应该会更高一些,并且数字啥的对外肯定是高度保密的。
但即便是再先进的重力梯度仪,理论上的精度应该也就在10^-13m/s^2,至多10^-14m/s^2之间浮动。
而眼下科大宣称他们的测量模组达到了10^-16m/s^2精度,这显然有些挑战黄雨婷的认知了。
但问题是……
根据徐云的说法,科大采用的材料是暗物质的闪烁特性,这玩意儿在逻辑上似乎又算合理。
毕竟是神秘莫测的暗物质嘛……
加之科大此前靠着科院发布会狠狠的出了一次风头,形象比往昔更加高大许多。
因此黄雨婷的质疑就这样硬生生的止在了喉咙里。
随后带着这股疑问,黄雨婷与林辰二人跟着徐云来到了停车场。
坐上商务车后。
徐云看了眼时间,思索片刻,对黄雨婷建议道:
“黄教授,现在时间也不早了,咱们想去西昌基地只能走高速路,前后得好几个小时。”
“要不您看这样如何,我们先就近找家酒店对付一晚,明天再坐动车出发?”
春城到蓉城的航班不算多,黄雨婷乘坐的这架班机算是最早落地的一班,但抵达时间依旧接近了晚上十点。
算上取行李和出站的耗时,眼下时间已经临近了晚上十一点,动车显然是没可能的了。
好在无论是科院还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它们在机场或者车站附近都有协议酒店,想要找个地方应付一晚上倒是没什么压力。
孰料黄雨婷却很坚决的摇了摇头,对徐云道:
“酒店就算了,徐博士,我们就走高速去基地吧——对了徐博士,如果你感觉撑不住的话,我和小林可以先出发……”
徐云连忙摆了摆手,飞快的否认道:
“黄教授,我倒没什么问题,我这年纪熬夜可是常态,接机这事儿算不了啥。”
“如果您现在就想动身的话……魏师傅,那咱们就出发吧。”
徐云口中的魏师傅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叫做魏思明,是个从更西边退伍的军人,老家鲁东省,看起来可靠而又干练。
听到徐云出发的指示。
魏思明爽快的说了声好嘞,便启动了车子。
一路无话。
……
过了五个多小时。
魏思明车子安然抵达了西昌发射基地。
在经过检查后。
徐云先带着黄雨婷和林辰去了位于后勤部的招待所,协助二人安顿好行李再垫了点食物,便被黄雨婷火急火燎的拉去了实验室。
上辈子是西昌发射基地发射架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平日里执行的主要是发射任务,常用研发端其实在科工委和航天局,距离西昌足足有上千公里。
不过这不代表基地自身没有研发能力。
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几乎所有三线官方机构都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
比如西昌发射基地的三号楼。
这处看似普普通通、和某只很没有猫德的小猫咪同名的建筑二层内,便拥有着与其外表截然不同的高精尖设备:
抗振动、抗过载的元器件模组、轴向逃逸传感器、量热仪、调节器,一台正在嗡嗡作响的超算。
甚至在建筑的三层,还有一个小型酸碱库。
根据葛同友此前对徐云的介绍。
在极端情况下。
这处实验室有能力在四个小时内组装出一颗临时性的通讯卫星,六个小时发射上天。
当徐云和黄雨婷来到建筑二层的时候,实验室内显得热闹异常,丝毫看不出此时已然是凌晨四点:
“一号位预备,一号位预备,这次争取把倾角压在0.005°以内!”
“B组注意,B组注意,你们的算式出了问题,右边不对等,再校正一下!”